精彩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新闻动态 > 综合动态 > 正文
2019中国森林旅游节
 

“大美秦岭 熊猫陕西”征文选登 41

媒体:陕西省森林文化协会  作者:内详
专业号:陕西朱鹮保护区 2020/5/13 16:03:58

美丽的朱鹮在唱歌

朱鹮 赵纳勋摄

朱鹮,这个在1960年就被列入国际保护鸟的物种,终于在1980年前后,被全世界多国宣布灭种,苏联、朝鲜、日本……

美丽的鸟儿,你在哪里?

世界发出呼唤,地球发出呼唤……

世界把最后的目光和希望聚集在中国,中国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向秦巴汉水。

1981年,当刘荫增科考队行程5万公里,在美丽汉中宣布:发现最后7只朱鹮的时候,世界把惊叹和敬佩给了中国,给了陕西。

35年来,经过人工饲养、人工孵化、放归自然、跟踪观察、自然繁衍等多种尝试,朱鹮种群已经发展到2000多只。朱鹮家族的发展壮大,就是陕西人文地理宜居、自然环境优化见证的“活化石”。它是中国拯救濒临灭绝物种的一个奇迹。从某种意义上讲,朱鹮出现在哪里,那里就是人类最后的净土。因为秦岭巴山和汉江流域,我们留住了这人类最珍贵的朋友,留住了陕西最大的财富。

朱鹮,这个鸟类美丽的精灵,它娴雅高洁,风姿绰约,雍容华贵,风华绝世;它体大若鹏,朱雪相见,体态端庄,矜持典雅,洁净高贵。从春夏到秋冬,它盘旋、飞翔、栖息在陕西大地,与人类共生共存,亲近友善。

中国经济学界泰斗厉以宁先生讲:陕西有个汉中,有一种鸟,叫朱鹮,它一辈子只找一个配偶,因为这一点,很多新婚、银婚、金婚夫妇都去那里旅游。

“为了曾经的失去,呼唤最后的珍惜”——2016年,随着大型舞蹈剧《朱鹮》在全国巡演,全国上下又掀起了新一轮爱朱鹮爱自然受家园受净土的宣传热潮。

因为朱鹮,陕西骄傲;因为朱鹮,中国骄傲。

2018年,中国国际朱鹮论坛将在美丽的洋县举行。届时,朱鹮这个名片将走出洋县,走出汉中,走出陕西,走出中国,走向世界,成为集环保、爱情、和平等诸多因素为一体的“大使”。

洋县朱鹮保护局的小伙子陈征告诉我:朱鹮的故事多。写朱鹮,从四个角度搞,一是朱鹮与当地老百姓的故事,百姓如何保护。二是朱鹮与保护工作者的故事,他们是怎样将世界濒临灭绝的7只,逐渐繁衍生息,不断扩大的,像洋县保护工作者张跃明,路宝忠,翟天庆等都是典型代表。三是朱鹮家族的故事,繁殖期游荡期越冬期,如何求偶,如何建立家庭,如何繁衍后代,如何与其他成员相处。四是朱鹮与环境的故事,如何应对恶劣天气,如何应对天敌,和伴生物种(白鹭、苍鹭等)的关系,朱鹮和湿地、河流、水源、森林的关系。

惭愧的很。这么多年,由于日常事务繁杂,也只是笼统地记录了几个发生在身边的片段。

朱鹮 蔡琼摄

一、“国宝”朱鹮紧急营救记

朱鹮,被誉为“东方瑰宝”、“东方宝石”,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996年第十二届世界鸟类保护会议上将朱鹮列入“国际保护鸟”。朱鹮被视为吉祥之鸟。

地处汉中洋县境内的中核陕西铀浓缩公司就坐落在“东方宝石”朱鹮的栖息地,经常有朱鹮在公司厂区周围飞翔和觅食。因此,爱护环境、保护朱鹮就成为该公司广大职工群众义不容辞的职责。多年来,该公司职工群众保护国家珍稀鸟类朱鹮的善举多次受到地方政府的表彰。近日,又发生了一起该公司职工和小学生共同紧急营救“国宝”朱鹮的感人故事。

2006年12月17日是个星期天,9岁的小学生王纪远和妈妈陪姥姥爬山锻炼,快下山时,天色渐晚,小纪远她们沿着溢水河畔的马路往回走,当行至堰口桥旁时,突然听到河里传出阵阵悲惨的鸟叫声。小纪远她们急忙跑到河边一看,原来是两只长着白色羽毛的大鸟在水里舞动着翅膀吃力地游动,伴随着大鸟翅膀的扇动,依稀看得出大鸟翼下呈现出粉红的颜色。它们慢慢地游向岸边,频频试图起飞,可有一只大鸟几次都没能飞起来,另一只大鸟低飞着在河边盘旋、哀鸣,绕着地下屡飞不起的大鸟来来回回转圈。两只大鸟一只低飞,一只在地上挣扎,嘶嘶哀哀地情景令小纪远她们三人感到无比悲伤。小纪远凭着以前去朱鹮保护站参观时仅有的一次印象和本地属于朱鹮活动区的判断,激动地对妈妈和姥姥说:“朱鹮,一定是朱鹮,那只朱鹮好像右边的翅膀受了伤。” 小纪远她们三人再靠近些观察,果然是朱鹮!小纪远着急地不停对妈妈说:“我要救它!

冬天的天黑得早,天马上就要黑了,两只朱鹮仍在奋力地试图飞走,然而,每一次都是徒劳。小纪远她们三人一路小跑从桥上跑到河对岸,站在距离朱鹮更近些的地方,试图慢慢接近朱鹮进行抢救。可是,两只朱鹮地处河边,胆小怕人,稍稍听到动静,能飞的那只马上无奈地向低空盘旋,而那只受伤的朱鹮,马上边拍打着翅膀边跑向远方。因为无法接触到朱鹮,小纪远她们非常着急,怎么办?如果继续追它,又怕它创伤加重,不接近它,又害怕它被其它动物伤害,怎么办?小纪远非常难过。报告朱鹮保护站,又不知道电话号码,小纪远心中焦急万分,情急之下想到了110。小纪远的妈妈马上拨打了110。

终于找到救护朱鹮的救星了!小纪远长长舒了口气。为了不让受伤的朱鹮乱跑,小纪远她们不顾冬天河边的寒冷,就悄悄躲在朱鹮看不到的树丛中静静地观察。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小纪远爬在树丛后面,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紧两只依偎在一起同病相怜的朱鹮,焦急地盼望救护朱鹮的人快点到来。

此时,接到报警的汉中公安第一分局(中核陕西浓缩铀公司公安局)值班科长胡正华和值班民警叶刚因为一时无法和洋县朱鹮保护站取得联系,感到事情重大,正驱车向事发地点——堰口桥飞奔。

大约20分钟后,民警胡正华和叶刚找到事发地点。在小纪远的指引下,胡正华和叶刚慢慢接近朱鹮。一米、两米,五米……两名警察敏捷而矫健的身影悄悄向受伤的朱鹮靠拢,近了,更近了。突然,他们奋起直扑,一把抓住了受伤的朱鹮,另一只朱鹮飞向空中盘旋几圈无奈飞远了。朱鹮得救了!小纪远不由自主地鼓起了掌,为警察叔叔的机敏和勇敢叫好,她那冻僵的脸上绽开了开心的笑颜。

民警胡正华和叶刚两人小心翼翼地把受伤的带回110值班室,受伤的朱鹮在瑟瑟发抖。他们二人和留守在家的科长赵汝平一起,用床单把朱鹮包裹起来,便于朱鹮伤口定位和保暖,并紧密观察受伤朱鹮的变化。

接下来,他们便再次与洋县朱鹮保护站联系。由于是周末,该保护站工作人员休息,经过2个小时的多方联系,也无法取得联系。经请示局长同意,赵汝平、胡正华、叶刚三人紧急驱车,不到半小时就把这只奄奄一息的“病号”送到20公里外的洋县朱鹮保护站。

赵汝平、胡正华、叶刚他们三人又经过一番辛苦的联系,终于与该保护站领导取得联系。30分钟后,保护站科长闫鲁来了,终于“认领”了这只生命垂危的“宝贝”。经洋县朱鹮保护站工作人员仔细辨认,这是一只两岁的朱鹮,成年雄性,右翅膀骨折,急需马上救治。救护站人员立即对这个受伤朱鹮展开施救措施。

18日下午,洋县朱鹮保护站领导一行专程来中核陕西铀浓缩公司对该公司职工群众救助朱鹮的行为进行感谢。

据洋县朱鹮保护站领导和专家介绍,朱鹮,为一夫一妻制,属于夫妻双双白头偕老,其中一只如果遇到危险,乃至死亡,其另一只也将绝不“苟且偷生”,一定会“殉情身死”的。因此,这只受伤的朱鹮能否早日康复对这对“相依为命”的“夫妻”至关重要。他们决定,一旦这只受伤的朱鹮恢复健康,他们还将组织该公司小学生们一起进行放飞仪式,让这对“患难夫妻”尽早“重归旧欢”。

洋县朱鹮保护站领导为感谢该公司职工群众爱护自然保护珍禽的良好品德,给该公安局送来锦旗一面,给小学生王纪远奖励50元信息费,并给该公司送来了宣传资料。

至26日下午,经与洋县朱鹮保护站联系询问,这只不幸的“国宝”由于营救及时,抢救得当,目前以开始进食,一个多月后就可以完全康复。到那时,就会圆了9岁的小纪远的梦想,由她亲手放飞这只被她营救的宝贝。笔者采访时,小纪远的心里还无比憧憬放飞朱鹮的激动人心的时刻。我们衷心地祝愿小纪远的希望早日实现。我们感谢小纪远为保护“东方宝石”做出的贡献,也感谢那些为爱护自然,保护我们人类的朋友做出贡献的3位人民警察。

朱鹮 赵纳勋摄

二、爬树与朱鹮

我要说的“爬树”,其实,包含两层意思,一个是指“爬树”这个行为,另一个意思是指完成“爬树”这个行为的人。反正,都是一个事的两个部分——某人去干某事。

爬树——在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洋县朱鹮管理局的工作程序中,它只是相关朱鹮保护庞大繁杂工作中的一项“特殊工种”,相对于一个特殊行业的一种作业行为而放大到全世界范畴来讲,爬树,每一个春夏交际完成“爬树”这个工作者,只有3、4人。——这,恐怕是全世界最小的工种了。 

朱鹮这个鸟种,全世界也只超过4000只,应该说,是属于稀罕物;不管是用“东方宝石”或者“秦岭四宝”,去称呼朱鹮,都妥帖而自然;可是,伴随着为数不多朱鹮一起衍生的,爬树这个行当,恐怕全世界也只有在朱鹮栖息聚居地洋县独有。

每年春夏交际,朱鹮经过了漫长冬季的游荡期,进入繁衍的黄金季节。其时,选址、筑巢、搭窝、孵卵、觅食、育雏……就成了朱鹮这个种群兴盛繁衍的关键时刻,也必然成为朱鹮保护团队跟踪服务的大忙季节。朱鹮如此忙碌,朱鹮保护团队干什么呢?说白了,就是:爬树——掏鸟——佩环——登记——放归。爬树,也就应运而生了。沿着观察员指引的小径,一个团队出发了。爬树背一个小包,紧随其后。到了一棵树下,朱鹮保护局的工作人员看一眼爬树,爬树就知道该干活了。“爬树”对我说,“爬树,很简单。一根安全带、两个脚扣,噌噌噌十几米就到树梢,朱鹮就在身边了。”

站着说话不腰痛。我不信爬树说的话,就睁大眼睛看:爬树约莫50多岁,他不急不慌,从小包里掏出安全带,系在腰间,把挂钩一甩,搭在肩膀上;再弯腰从小包里面拿出两个脚扣,一个直接套在距离地面一尺的树干,一个套在右脚上。两下子就收拾妥当了。按照我肤浅的理解,这么危险的高空作业,是不是还必须按照操作规程,先这么样,再怎么样,后怎么样地分步骤实施?然而,爬树,50多岁的爬树,只是一笑,就闪展腾挪、手脚并用,开始了向上的行走。一个人的行走,基本上都是在平地,可以平步青云,可以小脚碎步,可以休闲八字步,可以疾走三脚并两脚,更可以进两步退一步;可是,向上的行走,是需要机智和勇气,需要体力和精力,需要耐力和韧劲的。“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可是,爬树,完全没有退路,爬树,只能一直向上,到达朱鹮的家里,如此,才能手到擒来!

爬树,抓住安全带吊环,围树干一圈,搭扣,再双手脱开树干试验安全带的牢固性;这才不慌不忙,不疾不徐,一板一眼,一脚一脚,更替着脚扣,爬上一步,再上第二步;脚扣小了,一只手紧紧搂住树干,腾出另一只手把脚扣拉开些,让扣齿紧紧咬住树干,试探性地伸进脚,探索性地压几下,猛地一登身,就翕忽蹿高半米;如是,来回更替,交叠上蹿。偶然,一个不小心,脚扣松了,一脚踩空,幸好安全带挽回了性命;间或,树干的枝桠太杂太多,要卸下安全带,紧靠四肢配合着攀爬,也不碍事,也不惊慌,照样攀上几米。

等爬树几乎消失在树梢中间,下面的人焦躁不安、忐忑心跳的时候,就听到低沉的一声闷雷:

“到了,只有一只。”

下面的工作人员就明白了,这棵树的朱鹮巢里,只成功孵化出一只幼朱鹮。

几乎看不清爬树的工作过程,一个绳子吊着一个口袋就顺着树干放下来了,口袋里面就是幼年朱鹮。

下面的工作人员马上依着程序,佩戴口罩、手套,取环志和铭牌,掏胶水、拿钳子……等给朱鹮套上头套,几只手就忙碌开了:环志、铭牌、胶水、钳子,亲上阵。不足一分钟,齐活。

其时,爬树就一直静静地待在书上歇气。树梢头的歇气,恐怕也是需要勇气的吧?!

等树下的工作人员再把幼朱鹮放回口袋里,摇摇绳子,口袋就会顺着绳索慢慢拉上去。不能疾,太快,容易磕碰到树干或者树梢,可能造成幼鹮受伤,给育雏带来不便;不能慢,太慢,一直盘旋上空的幼鹮爸爸妈妈容易焦躁,可能放弃幼鹮而远飞……这一切,都在爬树掌控之中。

等爬树安稳下来的时候,两个脚扣自然滚落在草丛里,安全带也顾不上不上解,就地坐下来,靠着树干,喘气。我看到他后背被汗水浸透了,满脸的汗顺着脸庞滚落到满地的腐草丛里。

趁着大家为工作成果欢欣鼓舞的时候,我和爬树闲聊了一会。爬树告诉我,去年(2015年)这个阶段,他们一共分了4个工作组,他这一组,大约就为120只幼鹮套了环志。

这一天,爬树一共攀了3棵树。第一棵树一只幼鹮,第二棵树两只幼鹮,第三棵树三只幼鹮。从中午一点到下午五点,我们三易其地,三爬树头,一共为六只幼鹮套上了环志和铭牌。对于我来说,恶劣的环境,酷热的天气,蚊虫的叮咬,耐心的考验,早就有点不耐烦了;而对于爬树来说,每一次场景转换,爬树,都是一次向上的努力攀爬,每一次都是惊心动魄,每一次都险象环生,也每一次都化险为夷,每一次都手到擒来顺利放下幼鹮,也每一次几乎都是汗流浃背了。

听朱鹮保护局工作人员讲,爬树,是聘请的临时工,每年的春夏之际才会聘用他们几个熟练掌握了攀爬技能的人。他们每爬一棵树保护局支付60元。我就想,今天还不错,爬树挣了180元。

我们完成了这项志愿者的工作后,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我们这些仅仅参与为期一天的志愿者隆重颁发了志愿者证书。拿到证书的时候,我在想,那些爬树,他们也得到证书了吗?

中国经济学界泰斗学者厉以宁先生讲朱鹮:“陕西有个洋县,有一种鸟,叫朱鹮。朱鹮有个特点,一辈子只找一个配偶。因为这一点,很多新婚、银婚、金婚的夫妇都去那里旅游。洋县是个农业县,禁止使用化肥和农药,所以各种以朱鹮为品牌的绿色、有机、无公害产品都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朱鹮经济圈,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在这场以拯救朱鹮和繁衍物种为前提的大背景下,的确,有很多默默无闻的人在拼命。我不知道亲爱的厉以宁先生,以及大家,知道朱鹮经济背后的故事吗?

爬树,也是蛮拼的!

朱鹮 陶明摄

三、一家人和一窝鸟

1981年5月23日,我国鸟类专家刘荫增教苦苦寻觅三年时间,行程五万公里,在陕西洋县发现了世界仅存的最后7只朱鹮。至今近40年间,世界珍禽朱鹮在洋县已经发展到2000多只。这期间,除了中国科研人员创造性的挖掘出“抢救性保护、社区共管、恢复历史分布”的 “三步走”模式,并成为世界珍稀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的典范案例之外,那些居住在朱鹮栖息地的大批农民为之做出的巨大贡献、他们付出的艰辛劳动,也是有目共睹和为之动容的。朱鹮越来越光鲜的背后,他们却越来越被历史遗忘了。

任万枝老汉,就是一位保护朱鹮近30年的老“观察员”。老汉一家三代从九十年代起,坚持义务保护朱鹮。至今,他们呵护了40余只朱鹮在自家门口的松树上繁殖成活,放飞自然,筑巢繁衍。

任老汉一家居住在距离洋县县城30余公里的溢水镇刘庄村余家沟。这里植被茂密,生态原始,资源丰富,水田肥沃,成了野生朱鹮理想的栖息地和繁殖地。1992年,一对朱鹮在任家门前的松树上筑巢,经朱鹮保护站工作人员介绍,才了解到朱鹮是国家珍稀鸟类,属于保护对象。任老汉说,起初大家不认识朱鹮鸟,就把这种红色翅膀的大鸟叫做“富贵鸟”,能栖息在自家屋前,也是一个好兆头。后来从保护站专家那里了解到实际情况,便考虑它们既然生长在这里,就要尽心照管,从那时起,任老汉一家三代就义务承担起保护朱鹮的责任。

任老汉说,每年3月到6月,是朱鹮繁殖下一代的关键时期。每到这一时期,不管多忙,全家人都会集中精力,精心照顾朱鹮。朱鹮的窝垒得很简单,只有一些枯枝,从树下就能看到朱鹮孵蛋和幼鸟吃食。看护幼鸟出壳一般需一个月只有的孵化期,任家老少时刻会腾出一个人,天天轮班值守在树下,精心看护,生怕出现意外;夜里,老汉不好再连累忙了一天的家人,就自己搭个窝棚夹个薄被,睡在树下实施24小时监护,那是一段异常艰难的守候期。

不善言谈的任老汉,说起朱鹮的事情,情不自禁地口若悬河。他说,曾经有一次刮大风,一个鸟蛋掉下来摔碎了;曾经也发生过朱鹮幼鸟被大风刮到地下摔死的事情。任老汉一着急,就觉得很委屈很无奈,想着如何保护这珍贵的小生命。……后来,慢慢摸索出经验。

每年三月一过,任老汉全家出动,把围绕大树周围的杂草、树木全部砍光割净,露出一大片空地,在树下悬空拉起一道“安全防护网”,再有鸟蛋或者幼鸟掉下来,就会安全地“降落”在防护网上,网架设在半空中,有弹性,能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再有落下来的蛋或者幼鸟,老汉用个小篾笼撒上麦糠,把它们放进去,拴一个绳子,挂在腰里,爬上树,把它们吊上去,轻轻地放进窝里。老鸟在窝的上空“啊欧啊欧”地低声叫着盘旋,好像在感激任老汉一家的帮助。……一道“防护网”成为朱鹮幼小生命安全保障的有效措施。自那以后,再没有发生过鸟蛋摔碎或者幼鸟摔死的现象。

世事万象,变幻莫测。即就是任老汉一家再精心地呵护和守候,意外也还是会发生。伴随着朱鹮成长,险象环生的事情也是常常会发生的。有一年端午节前几天的下午,任老汉突然发现一条锄把粗的菜花蛇盘旋着往朱鹮窝边爬,吓得老汉一个激灵,操起竹竿就去赶,朱鹮栖息的松树比较高,竹竿够不着,他急忙跑着去给朱鹮保护站汇报……都是面对“新问题”没有“妙招”。老汉看情况不对,就先按照民间传统驱蛇的老法子,在松树杆上涂抹具有刺激气味的雄黄酒……后来,大家一起商量了一个办法:用12根木条,每根木条上钉上一排刀片,再把木条一根挨着一根钉在树干上,形成“防护墙”,防止蛇类和鼬科动物“祸害朱鹮”。后来,大家又针对朱鹮栖息的大树,创造性地“发明”了安装伞形防蛇罩。……通过这些创造性设备和设施布置,切实地为朱鹮构筑了一道又一道“保护伞”,从而挡住了野生朱鹮生长的天敌,减少了死亡率,提升了成活率。

夏忙过后,水田的秧苗逐渐成长。这是朱鹮觅食的最好去处。然而,小山沟,就那么大几片水田,伴随着朱鹮越来越多,田里的泥鳅显然不够小朱鹮们果腹了。眼看着老鸟在田里翻飞着的疲惫身影和悲切的嘶鸣声音,任老汉把这个情况报告给朱鹮保护站。保护站为了保证朱鹮幼鸟的“食品供给”,购买了泥鳅、小鱼,让任老汉投放到朱鹮觅食的水田里。朱鹮体态大,觅食过后的稻田就算是“遭了秧”。老汉害怕这样做招来水田主人的辱骂,每次投放,都是趁着大晌午时间,人们都嫌热在家里午睡的间隙,挑着一担装满泥鳅和小鱼的水桶,一块水田一块水田的干起了这“丢人”的事情。看着老鸟们落到田里,又飞起来的时候咀里叼着泥鳅,飞上树巢,给幼鸟喂食,任老汉会心地笑了。……这事情,任老汉不知道干了多少遭,却是首次“披露”。

朱鹮刚栖息来时,胆子小,一有动静就惊飞了。任老汉发现这个现象后,每次下地耕田害怕牛铃声惊飞朱鹮鸟,就拔些干草塞到牛铃里让铃铛变成“哑巴”。……在任老汉一家心里,朱鹮栖息在自家的树上,就是最大的造化,他早已把这个鸟鸟当成自己家里的一员了。

任万枝老汉在跟我叨咕这些陈年旧事的时候,是那么平静。即就是在我的怂恿下,老汉拿出封尘已久的保护野生动物奖状时,也还是静如止水。

问起老汉的子女们,老汉说,一儿双女,都在城里住着,都不错。

我说,老汉,那你经常进城去吧?孩子们对你都孝顺吧?!

老汉点着头:我离不开鸟鸟,去的少,基本上不去。娃们家都不容易,我去了害臊他们哩。

从任老汉嘴里,我了解到他儿子的一些情况。他儿子任文明九十年代初从部队上下来,是个志愿兵,安置上可以挑单位,他选择了公安局。问家里啥意见,老汉就说,咱们一家人都是在围绕着朱鹮做事情。眼下朱鹮站刚成立,缺人手,不行就去朱鹮站,和这些鸟鸟在一起,没有啥是非,也算是一个稳定安全的单位。任文明就一声不吭地去朱鹮站报到了,这一干就是将近30年,如今也快成了保护朱鹮的专家了。

任老汉还说,儿子在单位里支应朱鹮的事情,干得很不错。家里人也不能落后,要给儿子撑腰,把门上的朱鹮照顾好。

我去余家沟的时候是在阴历的三月末,朱鹮幼鸟还没有孵出来。时间也是正午,朱鹮们应该是栖息午休的时间。没有看见朱鹮,我就有一搭没一搭坐在堂屋门口跟他闲谝。老汉指着门前的松树说,按说往年这个时候,早晚这树上就会有朱鹮叫了,这两年似乎少了些。

老汉的话引起我的警觉。我就突然想起春节的时候我爬山涉水去八里关姚家沟那个最早发现7只朱鹮的地方探视的结果:原先13户60多人的村落,只剩下一个孤寡老汉住在那里了。那几棵粗壮的朱鹮曾经栖息的大树上,也看不到一只朱鹮的影子。问起来,随行的向导土蜂养殖大户叶志刚说,哎,人都迁移到下面去了,大片田地都荒下了,朱鹮咋能留得住呢?!——想起这个事情,我忍不住向任老汉打听余家沟目前的状况。

老汉话没出口先“哎”了一声,我就知道大体情况也差不多的。

老汉说,原先满沟160多口人,现在留在沟里的50多人,全部是六七十岁的老汉老婆了。眼看着田地荒下了,种不过来,有啥法哩!

我要走的时候,任万枝老汉热情地握住我的手再次邀请我:端午节前后你再来,我带你先去看那些幼鸟,回来咱俩边吃浆水面我再给你谝谝朱鹮的事情。

朱鹮 赵纳勋摄

四、职工刘建华救助朱鹮

朱鹮是世界濒临灭绝的珍贵鸟种,被世界上誉为“东方宝石”,它对生存环境尤其挑剔;而中核陕铀公司是世界清洁能源的重要生产基地,清洁而环保。此二者都邻水而居,互生共赢在美丽的秦岭脚下,其间的故事,耐人寻味。

2019年正月大年十五中午12时许,这是附近村民团聚在家里过大年的日子。陕铀公司职工刘建华和5、6名职工饭后一起在主厂区后散步,行至大庄坡村委会附近,发现不远处的油菜地里有朱鹮的哀鸣声。——这个声音,是伴随着工厂几十年的发展,早就熟视无睹了的。可是,一般情况下,那都是朱鹮掠过头顶飞翔时才有的叫声,油菜地里悲哀声,引起了大家伙的警觉。刘建华紧走几步,看到一只成年的朱鹮趴在菜地里。他赶忙跑上去,把这只受伤的朱鹮抱起来。同事们看到这种情况,分别联系110,联系朱鹮保护站。刘建华就这样,把朱鹮抱在怀里,直到半小时后12:40左右朱鹮保护站工作人员到来。朱鹮保护站工作人员对陕铀公司以及公司职工刘建华这种爱鸟护鸟的高尚品质给予高度表扬。并当场用手机扫码的方式,奖励刘建华人民币100元。

据悉,这是一只经人工饲养、驯化后放归自然的成年朱鹮。陕铀公司周边大部分区域,是世界珍禽朱鹮的重要筑巢、繁衍、栖息地,聚居着很多朱鹮,而职工护鹮、救鹮的佳话,也都时有发生。

朱鹮 赵纳勋摄

五、东方宝石朱鹮的艰难历程

1981年5月23日,7只朱鹮在洋县被发现。当天,中科院鸟类专家刘荫增由村民带路,翻山越岭来到大店村姚家沟。半山腰上,15株百年青冈树郁郁葱葱。其中一株树上,一对朱鹮正照料3只嗷嗷待哺的幼雏,还有一对成鸟栖息在不远处。为了这一刻,专家队已苦苦寻觅3年,行程5万公里,走遍了大半个中国的260个朱鹮历史分布点。4天后,洋县政府发布保护朱鹮的紧急通知,开启了数十年对朱鹮的保护:限制农民使用化肥、农药;抽调4名年轻人,昼夜跟踪这些“宝贝疙瘩”…… 

陕西省林业厅和洋县政府迅速组建了朱鹮保护小组、成立了朱鹮保护观察站,时刻关注这7只朱鹮动态、生活习惯,为后来朱鹮的人工饲养打下了基础。

洋县政府还发布紧急通知,明确提出“四不准”,即:不准在朱鹮活动区鸣枪狩猎,不准在朱鹮活动区砍伐树木,不准开山放炮、毁林开荒,不准在朱鹮觅食区稻田使用农药化肥。

1981年秋天,秦岭一号朱鹮群体保护站在八里关乡大店村姚家沟成立。1983年、1986年,在国家林业部支持下,洋县朱鹮保护观察站和陕西省朱鹮保护站相继成立。

1983年,朱鹮保护工作人员对姚家沟发现的掉巢朱鹮雏鸟进行了半野化饲养,获得成功;从1987年开始,保护站先后对野外出飞的朱鹮雏鸟(日龄20-25天)进行环志标识。 

从1987年起开展的朱鹮环志标识、种群谱系、人工繁殖、代孵代养野化放飞试验等实用研究,一直走在世界朱鹮研究的前列。 

1990年,原林业部为了使野生病伤朱鹮能够得到及时救治,在洋县建立了“陕西朱鹮救护饲养中心”,专门负责病伤朱鹮个体的抢救、饲养、繁育工作,使野外保护和人工饲养同步发展。

随着朱鹮野外活动范围的扩大,保护区管理局从1990年开始聘用17名当地群众为常年巡护员。他们长年在第一线,多年的实践与磨练,已使他们成为了目前朱鹮保护队伍当中一支最有经验的和不可缺少的保护力量。同时,根据新时期朱鹮栖息地点多、距离偏远的特点,还临时雇请朱鹮主要停歇地附近的30多名群众作信息员。利用他们地理优越、点多面广的优越性,及时掌握朱鹮的数量和活动范围。

1993年,原林业部发布了《朱鹮拯救工程计划》,提出了朱鹮保护拯救措施和中长期发展规划。2001年9月,陕西省政府批准建立省级朱鹮自然保护区,逐步将朱鹮及其栖息地保护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2005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了“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组织机构和资金投入等方面构建了长效保障机制。

1993年后,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和分布范围的扩大,朱鹮保护站委托当地巢树所有者的农户实施监护保护,收到了显著效果。

发现朱鹮后,是把朱鹮饲养起来还是就地保护始终争论不断。陕西采用就地保护和人工饲养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保护。从1990年开始,陕西利用野外救护病伤个体为种源建立人工种群,开展朱鹮人工饲养繁育研究。1993年人工孵化育雏获得成功,1995年人工饲养子一代个体成功繁殖,2000年人工饲养个体自然繁育成功,2004年野化放飞试验成功。目前,朱鹮野外种群已有6处,人工种群已发展到19处,其中日本5处、韩国1处。

1997年开展了人工饲养朱鹮野外代孵代养实验;从2000年开始,野生朱鹮每年增加300多只,活动范围也在逐渐扩大;2002年开始人工饲养朱鹮自然孵化育雏研究;2004年以来,科研工作者先后在华阳、宁陕成功开展了朱鹮人工种群的野化放飞和再引入研究,放归野外的朱鹮在自然环境中存活并成功繁殖,为朱鹮人工种群在国内外更广阔的空间繁衍生息积累了宝贵经验。

2004年到2006年,保护区与全国鸟类环志中心联合在洋县华阳镇开展的人工饲养朱鹮的野化放飞实验,在世界上尚属首次,连续两年放飞23只朱鹮,成活13只,放飞成活率达到56.5%,放飞朱鹮于2006年与野生朱鹮第一次配对繁殖,成活幼鸟3只,截至目前共繁殖成活幼鸟40余只,野化放飞实验取得成功,为朱鹮异地引入积累了经验和方法。

2010年,为了更好地开展鹮野化放飞和科学研究,又在华阳建立了朱鹮种源基地和3600平方米的野化训练大网笼。目前保护区建立的一整套完善的野化放飞和异地饲养管理系统,走在世界前列。

据2011年统计:从1981年发现朱鹮至今30年间,野生朱鹮筑巢769窝,出壳小鸟1590只,成功出飞1350只,环志幼鸟979只。

要想让朱鹮在野外生存下去,就必须处理好其如何与人和谐相处的问题。近年来,陕西省积极争取各项资金,对朱鹮分布区50多个乡镇近1万亩受损农田、森林、库塘湿地进行了生态补偿;先后资助当地群众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作物、整修道路、修建桥梁、安装农电线路、解决生产生活用水等难题,使朱鹮栖息地的16个村8000多人在保护中受益。通过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朱鹮活动区群众自觉参与保护的积极性,探索出了保护区与社区双赢、人与朱鹮和谐相处的保护模式。

通过近40年年的保护证实:洋县及其周边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生态环境是野生朱鹮最适宜的庇护所,也是朱鹮从一个弱小种群快速恢复壮大的重要因素。

自然界一个物种的消亡常常是无法抗拒的,然而,当人类在充分掌握该物种生存的客观规律,并能不断改善或提供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条件的时候,就会给延缓和防止灭绝带来希望,朱鹮就是最好的例子。

朱鹮保护走到今天,又是一个新的路口,一个新的高度,一个新的起点。在下一个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朱鹮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朱鹮这一人类的朋友、大自然的精灵,从中国飞向世界,在蓝天下自由翱翔!

朱鹮 赵纳勋摄

六、让神奇永恒

巍巍秦岭山涧,有一个挽留文明的地方,美丽的朱鹮仙子在这里舞蹁跹,神奇的东方宝石啊,穿越了千年的时空,把美丽留在洋县。一带一路上,有你婉转欢歌,那就是天地间最美的歌谣。啊,美丽的朱鹮,朱鹮。你是中国梦真诚的使者,传播着生态文明的呼唤,人类的呼唤,地球的呼唤。

滔滔汉江河畔,有一个挽留文明的地方,骄傲的朱鹮王子在这里绕盘旋,神奇的东方宝石啊,翱翔了万里的群峰,把物种留在洋县。依山傍水间,有你靓丽英姿,那就是天地间自由的天堂。啊,美丽的朱鹮,朱鹮。你是劳动美忠实的写照,传播着生态文明的呼唤,人类的呼唤,地球的呼唤。

四十年过去了,野生朱鹮家族从最初的七只发展到现在的两千只左右,人工种群也在不断复壮,这是对所有朱鹮保护前辈最好的回报。

2018年,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四十年。寻找朱鹮、保护朱鹮所取得的成就,成为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打开国门,履行国际承诺、国际公约,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成果之一。

美丽的朱鹮在唱歌,在飞翔。朱鹮出现在哪里,哪里就是最环保最富饶最优美的地方。正确认识和保护朱鹮,也正是我们增强对自然、社会、人性、生命、本质、本源、寰宇、世界更加认识的机会,也是我们提升自身素养和品位的绝佳之地。

作者:刘章建

阅读 6210
会员信息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