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天下的牛背梁自然保护区。本报记者 赵晨摄
在秦岭东段,长安、柞水、宁陕三县(区)交界处,有一颗闪亮的绿色“明珠”。它占地1.6万余公顷,地处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是西安和陕南的重要水源涵养地,是秦岭保存相对完好的天然林区之一,更是动植物的天然基因库。
它,便是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这里,无数巡护员年复一年,守护着这漫山的生灵;在这里,猎人放下武器,加入守护者的队伍;在这里,人们将守护与发展结合,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在这里,人类的一点点善举,都被时光雕刻进大自然;在这里,随时随地都演绎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故事。
20余年的老巡护员——
解振峰:“要尊重爱护大自然的生灵”
1999年就来到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当巡护员的解振峰,已经在这里工作了21年。“我们的工作职责就是保护好这里的生灵,防止人类过分贪婪地去破坏侵占它们的家园。这份工作看似枯燥,其实却有许多有意思的事。”5月3日,解振峰笑着说。
解振峰在丛林中记录羚牛粪便。
让解振峰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与黑熊邂逅的故事。
17年前,解振峰正在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的深山里开展羚牛集群调查。“那时正值9月,秋天的连绵小雨下个不停。我们调查人员在泥泞的路上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忽然,我发现一个黑影从不远处的冷杉树上蹿了下来,我当时心里一惊,仔细一想,坏了,这肯定不是熊就是豹子了。”解振峰回忆说。
这时,同事们纷纷听见身后竹叶晃动的唰唰声,偶尔还有很粗的出气声。“是黑熊!”队伍中有人惊呼。
就在大家惊魂未定的时候,黑熊居然没有朝调查人员冲去,反而顺着旁边的一个沟槽进去了。“这让当时的我们非常惊讶。多年以后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我才明白,黑熊的追踪,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追踪,也不是想伤害我们,而是有的调查人员在走路时不小心侵占了它的专用道,引起它的不满。看到我们并非有意侵犯,它也就放心离去了。”解振峰说。
与黑熊的邂逅,让解振峰明白了尊重自然的重要性,自那之后工作的近20年中,他也时常用自己的故事教育周边人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
今年5月1日,一群“驴友”在休假期间,为了满足好奇心,无意中闯入了保护区中非游客进入的区域。“我们碰到时,他们正拍照,其中一个手里还捏着几朵野花。”解振峰回忆说。
看到“驴友们”向保护区深处不断迈进,解振峰连忙上去劝返,“请迅速从这里撤回!这个位置随时有野兽出没,非常危险。我曾在这附近被黑熊追踪过。野兽一旦扑过来,你们躲都躲不掉,这可不是危言耸听。更何况,这里是保护区,你们的举动,有可能破坏这里的环境,伤害到小生灵。比如你们随身携带的矿泉水瓶,瓶盖一旦掉落就很可能被动物误食。我们要尊重生命、保护自然,才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解振峰的话让 “驴友们”既害怕又羞愧,连忙求助解振峰将他们迅速带离。然而他们所处的区域,虽然距离安全区域只有七八里的路,但因全靠步行,还要不时警惕野兽,最终走了近3个钟头才到。“好在那天没遇到野兽,不然后果真是不堪设想。”现在想起来,解振峰仍觉得十分侥幸。
“这么多年工作经验告诉我,保护自然,要尊重爱护大自然的生灵。”解振峰表示。
从猎人到护林员——
石邦安:“吃山更要养山”
5月6日,当记者走进柞水县老林乡一座古朴的农户院落时,一位精神抖擞、面带笑容的老人迎面而来——他就是石邦安。
石邦安平时在家时不时翻看以前做猎人和护林员时期的相册,回忆过去的日子。
石邦安今年已是93岁高龄,一生都居住在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周边。谈起牛背梁,他有说不完的话。
牛背梁曾是他的猎场。“当时父亲在家门口种庄稼,熊和野猪经常来糟蹋。熊下地里,一蹭一大块,把庄稼苗全压垮了;野猪经常成群结队地来,用嘴拱庄稼,连洋芋都能拱出来吃。”石邦安回忆说,“在这种情况下,山里人就经常打猎。我14岁就随父亲开始打猎了,打猎的范围非常广,方圆200里都是猎场,野猪、熊、野鸡都是猎物。”
后来,牛背梁成立了自然保护区。时任牛背梁筹建处副主任的李振斌十分重视培养周边居民的环保意识,经常跟大家宣传保护自然的重要性。“刚开始他来宣传时,我们还很不耐烦。”石邦安说,“有一次,我随他一起上山调研,帮他们指路。在半山腰上,他盯着不远处出了神,喃喃道‘过去这里不是这样啊’。随着他的目光望去,我才发现,那里的植被已经非常稀疏。曾经赖以生存的牛背梁,被我们亲手破坏了。”
在山腰看到的那一幕,对石邦安触动很大。下山后,他决定不再打猎,不仅上交了猎枪,还主动到保护区当护林员。
当上护林员后,让石邦安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一群外地人,来牛背梁偷伐树木。“当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和公安民警对地形不熟,不敢贸然上山。”石邦安说。
从小在牛背梁长大的石邦安,自告奋勇带领大家上山。“我就装扮成挖药材的,带着他们上山去侦查。”石邦安回忆说,“后来,相关部门组织3个县的力量,两边围堵,一下把那帮家伙给逮住了。”
如今的石邦安,虽然年事已高,但在守护牛背梁这件事上,却从未停歇。他经常对村民说:“吃山更要养山。山里的树林不保护,今年砍,明年砍,年年如此,就会变成光头山。咱们要为后辈儿孙着想,为他们积德积福。”
从贫困户到脱贫户——
王贤凤:“守护也是发展”
“来,里面坐,我们的农家小吃物美价廉!”5月3日,记者在柞水县营盘镇朱家湾村奉贤农家乐的门前,见到正忙着招揽客人的王贤凤。
王贤凤趁下午闲暇时间,赶紧打扫农家乐,准备迎接前来吃晚餐的客人。
“现在是旅游旺季,收入高时一天就有近3000元!”谈起如今的生活,奉贤农家乐的经营者王贤凤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
谁能料想到,5年前,王贤凤还在为生活发愁不已。王贤凤的丈夫多年前就因一场意外而瘫痪,全家的生活重担全压在她一个人身上。“那时我觉得天都塌了,既要照顾残疾的丈夫,又要抚养正上学的孩子,生活一度十分困难。”
转机是在2015年。“凭借保护区工作人员的努力,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环境越来越优美,被群众称为‘天然氧吧’,每年都会吸引不少游客前来休闲度假。得益于这里的环境和便利的交通,周边的村子开始发展乡村旅游,朱家湾村就是其中之一。”柞水县委宣传部朱恢军介绍,“王贤凤当时在村干部的动员下,率先开办了农家乐。如今她已经脱了贫,全家人的日子也越过越好。”
“朱家湾村中有一个村组挨着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北沟保护站,20世纪80年代,这个组的村民大多都想搬出去,靠在外务工讨一个好生活。”朱家湾村党支部原书记严成学说,“现在情况反过来了,当初搬出去的那些村民又陆续搬回来了,在家乡发展旅游,日子过得十分滋润。”
“如今,山清水秀的牛背梁成为当地群众的‘聚宝盆’,他们通过发展农家乐集群,办家庭客栈、旅馆,开展纪念品销售等,实现稳定脱贫。‘守家门,发家财’也成了他们的致富之道。” 柞水县委副书记、县长崔孝栓说。
记者手记
每个人都应当好生态卫士
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如今的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山更青,水更绿,天更蓝了,这里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生态环境建设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绿色革命性变革,它不只是工作人员和周边群众的事,更需我们每一个人亲力亲为。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共同为“环境减负”、为“生态增容”,全力当好生态卫士,为“蓝天、碧水、净土、青山”建设贡献出一份力量。
来源:陕西日报
本报记者 郭诗梦 文/图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