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她如故
文/图 李涛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参差行车,左右流之。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早读《诗经》,颇多关于植物的美名美句。直至我入职在佛坪保护区,如置身于《诗经》的美妙意境中。行走在佛坪保护区内时,只愿佛坪保护区如诗经之美。
在佛坪保护区的莽莽山林中巡护监测时,不时就能发现一段段生满青苔的垒石,较为齐整,一看就知道是人为活动的痕迹,不过最近的应该是清朝末期的人为活动遗迹。那时山民住的是摞木房子,就是那种用原木交错垒搭围一圈当作墙,树枝和箭竹盖作屋顶的窝棚,漏风漏雨,条件极为艰苦。如今,那些摞木房子早已朽烂得无影无踪,只残存石头砌筑的地基,遍布青苔爬满藤蔓,透出浓浓的历史沧桑感,也弥散着《诗经》的闲适吧?
在这连路都没有的深山老林里,出门就得爬坡上坎、翻山越岭,怎么会有人选择跑到这样的地方过荒野求生般的生活!事实上,在遥远如《诗经》故事发生的年代,外面兵荒马乱,苛政猛于虎,百姓困苦,而这深山老林反倒成了一方乐土,既能逃避抓壮丁又能躲土匪,开荒种地果腹,只需隔断时间拿些粮食或山货出山换点盐巴,其他的完全可以自给自足。很难想象如今这渺无人烟的莽莽群山中当年散落人家的样子,大概就是日出而作,大家边干农活边对山歌,此唱彼来和,日落而息,大家坐在火塘边吃着粗茶淡饭唠家常,屋外暮色四合,夜鸟长啼,山鸣谷相应的一番场景吧。
但如《诗经》般的田园生活往往只是美好的想象,在深山中生活毕竟不便,其间有多苦,亲自去爬几座山翻几道梁可能才会略有体会。所以后来,大家都陆陆续续搬离了这里,只留下些许残垣,见证着曾经的一段岁月和一段故事……
现在,佛坪保护区内还有诸如“骡马店”“蒸笼厂”“老纸厂”“庙梁子”等热闹的地名,这些地方处于傥骆谷道支线上,现在看来只是深山间一条羊肠小道,但在当年,应该相当于如今的“省道”了,因而人口集中,据说当年仅三官庙一带,就有数万人,每条山沟沟里都住满了居民,而今,山岭早已重归寂静。若非有历史记载和辈辈口口相传,谁敢相信,在这一小块葱茏的山坳里,曾今汇聚的人口超过现在佛坪全县人口。事实上,佛坪保护区内很多地方过去都有大量人居住,甚至极为繁盛过,虽然最终还是消散在了历史的烟云中,但却给这方土地留下了一份历史厚重感。最可贵的是——山水依然,人烟消散过后,这片山林还是其原来的样子,没有因为人类的活动而遭到大肆破环,当年人口密度极大的三官庙,如今野生大熊猫密度和野外遇见率均居全国之首,森林生态系统极其完好,这大概就是当年逃难、避荒于此的人们对于这片山林最好的感恩表达了吧。人与自然和谐若此,多么美好!
来过佛坪保护区的人都感受过山灵水秀、如诗如画,但佛坪之美不仅仅在于林木有多葱郁,溪流有多蜿蜒,抑或是飞湍瀑流有多激越,雨雾有多迷蒙缭绕,更重要的是,这方水土默默地滋养庇佑了万物生灵,这样的美才生动而富有灵气,因而直抵人心!
那时候大熊猫的家园生活着那么多人,大熊猫住哪里呢?我请教过多位向导,答案是一样的——大熊猫也住在这里,那时,大熊猫名叫“花熊”,因不糟蹋庄稼因而不讨人厌,加之不在捕食对象之列,所以人们一般不猎杀大熊猫。很长一段时间,大熊猫都和人类共享着这片山林,各自生息,两不相扰。最后,物进人退,人们离开了,重新将这块神奇的土地完全交给了大熊猫等一众生灵。如今,佛坪保护区成了全国野生大熊猫种群密度最大的区域,金丝猴、羚牛、林麝、金雕、金钱豹和红豆杉、独叶草等众多珍惜动植物也在这里自由生息,所不变的是,这里始终为一方乐土。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佛坪保护区成立四十余年了,一代又一代佛保人在这里挥洒着热血和青春,本着勤勉执着传承奉献的信条,我们兢兢业业守护着国宝及其家园,四十载如一日,几代人同一心!大熊猫公园成立在即,保护区称谓可能会变,但佛保精神不会变,我们会一如既往保护好这片美丽的山水,愿岁月静好,愿静好如初!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舒窈纠兮,愿她如旧!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