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新闻动态 > 科普宣教 > 正文
2019中国森林旅游节
 

探秘秦岭羚牛的秘密生活

媒体:原创  作者:牛背梁自然保护区
专业号:牛背梁自然保护区 2024/6/4 10:38:11

“唯有了解,才会关心;唯有关心,才会行动;唯有行动,才有希望。”

——珍妮·古道尔

对于一个物种的关切和保护,源自于内心的热爱和对它的真正了解。

说起在保护区工作的故事,最惊险最激动的时候,莫过于在野外遇到秦岭羚牛了。特别是2018年以来的几年里,因为开展保护区羚牛种群数量与研究的野外调查,我多次近距离观察了秦岭羚牛种群,对秦岭羚牛的种群习性有了一定的研究,这期间充满了惊喜和惊险!

羚牛有四个亚种,由北到南依次是秦岭羚牛亚种、四川羚牛亚种、高黎贡羚牛亚种、不丹亚种,四个亚种的分布区不重合,均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秦岭羚牛(B.t.bedfordi)是羚牛各亚种中体型最大,毛色最漂亮的一个亚种,成年羚牛的角型特殊,先是由头顶中央先向上,紧接着扭向外侧,然后向后弯转,因此也被称为“金毛扭角羚”,它与四川羚牛均是我国的特有种,秦岭羚牛主要分布于我国陕西秦岭地区,是一种极难得的大型稀有珍贵动物。

秦岭羚牛因其拥有奇特的长相,被人们称为"六不像",即庞大隆起的背脊像棕熊,两条倾斜的后腿像非洲的斑鬣狗,四肢短粗像家牛,绷紧的脸部像驼鹿,宽而扁的尾像山羊,两只角长得像角马。

在秦岭的陡峭的峰脊上,一身毛色淡棕而黄的雄性羚牛,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灿灿,其雄壮威武的身姿,和它从鼻腔中发出低频的吼声传递过来,让每一个见到它的人都印象深刻,不寒而栗。由于生活的地方险峻,加之羚牛的警觉,所以一般人很难看到它的真容,秦岭羚牛也被称为“探险家羡望的目标”。

羚牛起源于亚洲大陆北部,在我国的山西榆社、河北泥河湾的上新世及河南安阳殷墟的全新世地层中均发现了羚牛的化石,说明羚牛是一种远古的生物。羚牛是山海经里记载的一种神兽,在中国神话故事里,据说姜子牙前往拔仙台封神时的坐骑就是一只秦岭羚牛。《汉书》中羚牛被记载为猫牛,这种兼具历史传说和国家重点保护物种“护身符”的高山动物,是众多科学家和生态摄影师梦里寻它千百度,披着神秘外衣的的野生动物。

羚牛(Hodson,1851)从命名到被人们所认知,不过二百多年,一直披着神秘的面纱。今天就让我们慢慢拨开这神秘的面纱,认识一下神秘的秦岭羚牛和它不为人知的秘密。

秦岭羚牛的社群关系:以雌性羚牛为尊

在秦岭中,秦岭羚牛一般是集群活动的,在对秦岭羚牛种群的观察中,羚牛都是一群一群的活动,中科院宋延龄根据种群大小和组成特点,将秦岭羚牛集群类型分为家群、混合群、社群、聚集群和独牛五个类型。

家群是羚牛群中最为稳固的单元,一般由羚牛的亲代与亚成体和幼仔组成的完整的家群、一只公牛与一只母牛组成的夫妻群、母牛与幼牛构成的母仔群三种情况。

混合群是介于社群和家群间的一种群体。按其组成混合群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类由一个家群混有多只亚成体构成,其中包括了有1只成年母牛与几只2~3 龄的亚成体构成的群。该类混合群一般没有成体公牛;第二类由刚刚性成熟的5~6龄个体和4龄亚成体组成,有的群体中偶尔含有个别的2~3龄亚成体。在野外工作中还发现了一群由3只雄性个体组成的公牛群。

社群由在一个区域内活动的几个家群集结而成,通常公牛占有一定的比例。社群中的羚牛个体通过吼叫相互传递信息, 在一定期间内能够共同迁移、采食。


1社群s

观察到的秦岭羚牛社群  ©郭朋勃摄

聚集群,这类群体通常出现在夏季, 由几个社群暂时性地集结在一起而形成的较大群体。与社群相比,聚集群非常不稳定。笔者观察到一般聚集群在6月初形成,7月初便分散开了。这个时期也是对羚牛种群观察的最佳时期。每年牛背梁保护区光头山地区羚牛聚集的时候,我经常观察到30-70头大小不等的聚集群,散落在一面山坡上共同进食。

2夏季集群s

夏季保护区内的秦岭羚牛聚集群  ©赵文超摄

最后就是独牛,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一般为成年雄性。我在野外观察的时候经常发现游走于羚牛群外的雄性成年羚牛。

3打斗s

雄性秦岭羚牛为了争夺配偶权进行打斗角逐  ©郭朋勃摄

许多人认为在羚牛群中,高大威猛的雄性羚牛是这群牛的霸主,就像牛王一样。秦岭羚牛社群等级关系的确立,这点从羚牛群的行进线路和休息时的位置就能看出来,其实雌性羚牛和幼崽是羚牛群的重点保护对象,它们总是位于种群的核心保护圈之中。而雌性羚牛一般是这个种群中最稳固、最牢靠的成员。群体里是雌性羚牛唯尊的,每年的求偶季节,性成熟的雄性为了争得配偶权打的头破血流,在雌性羚牛身边大献殷勤,即便这样,没有雌性羚牛的允许,对于那些有非分之想的雄性羚牛就根本没有爬跨的机会。同时雄性羚牛在5至7龄以后性成熟以后,就会面临择偶问题,为了保证种群基因的优势,只有最雄壮的雄性才能获得交配权。所以每年的6月至7月中,秦岭羚牛群中的雄性打斗事件直线上升,失败的雄性会离开这个羚牛群,成为独牛。它要么融入到其他羚牛群中,要么独自离群。这也是促进了羚牛群间的基因交流和优胜劣汰。

秦岭羚牛的不为人知的秘密:舔盐行为

虽然保护区河流和山泉水中也含有富含 Ca、Mg和 Na等元素和天然盐分,但特殊时期相对于身体对营养的需求含量还是不够的,所以为了获取更高的盐分,秦岭羚牛需要舔食富含盐分的矿物质。一般野外有矿物盐的地方不多,羚牛会定期到这些地方补充,我们把这些地方叫“盐池”或者“硝塘”。笔者曾在保护区内发现秦岭羚牛舔舐带有矿物盐的泥土的画面。

4舔盐

保护区的秦岭羚牛(亚成体雌性)舔食岩石底的硝盐  ©赵文超摄

经过查阅原来羚牛有嗜盐的习性,因此也就有了“食盐兽”的别称。羚牛各亚种均能舔食含盐量较高的泥土等补充身体所需微量元素,这些成分是羚牛自身身体无法合成的。舔食得时候,对地表泥土的盐份,羚牛是用上下唇边挤压泥土边用舌舔盐,一般连同带有盐份的泥土一起吃进;有时遇到坚硬的泥土,则用前蹄把土刨松后舔食盐份。

5舔硝盐s

保护区的秦岭羚牛(亚成体雌性)舔食林区道路上的硝盐  ©来源网络

在舔盐时,秦岭羚牛有一定的等级序位。一般是头牛和带仔的母牛先进食,其他的羚牛在盐池周围活动等待,按照羚牛群中的序位排次进行。

笔者在对野生秦岭羚牛的观察中,发现羚牛在夏天聚集时会舔舐有矿物质盐分的土壤。这和它们的交配繁殖季节有着直接的关系。特别是在秦岭羚牛繁殖期,这种行为就类似人类孕期补充叶酸一样,秦岭羚牛为了下一代羚牛的健康成长,急需补充体内的微量矿物质元素,会加强这方面的营养补充。曾有报道,秦岭羚牛群会下到林间路上舔舐地表矿物质,或者是晚上跑到涵道舔舐水泥壁上析出的硝盐,这些都是他们在补充盐分的行为。

为了下一代,秦岭羚牛也是很注重营养的呀!

秦岭羚牛的分类之争

羚牛是牛还是羊?

吴家炎在《中国羚牛》一书中认为北美麝牛是羚牛的远亲,并通过染色体组型研究,对羚牛在进化中的分类地位及与其他种的亲缘关系和进行杂交的可能性进行研究。认为羚牛从染色体上更靠近绵羊,两者只差一对染色体。表明羚牛与绵羊有较近的遗传关系,但具有本身明显的特异性,与黄牛想比,虽然有相对较远的遗传关系,但仍具有极相似的一面。

羚牛之所以保护等级等同大熊猫,因为它的进化史是独一无二的。没有受到外力干扰,自成一派,属于一脉单传。

我们对羚牛进化谱系排列研究显示,羚牛在上新世作为反刍类的一个分支,便从牛科中分化出来了。同时将其和化石亚种进行对比,显示秦岭羚牛的角等形态接近已经灭绝的安阳李济氏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lichii Young,1948),所以可以认为秦岭羚牛亚种比较古老或者原始。四川亚种及指名亚种、不丹亚种是比较现代或进步的亚种。

羚牛的化石研究,表明羚牛以前仅分布在华北平原的丘陵草原,随着第四纪冰川南侵和自然条件的变化,羚牛才扩散到我国南方,在秦岭、岷山及喜马拉雅山脉找到了自己的适合的生存条件,慢慢适应了高寒山地地形及气候特征,羚牛在经历了漫长进化之后,有了现在的形态结构,所以秦岭羚牛不是来自杂交,也没有亲缘一说。

羚牛在分类上是界于牛羊之间的一种大型偶蹄动物,羚牛虽叫牛,但它属于牛科羊亚科羚牛属的物种,也可以把它看作是一只大型的野羊,当地人也把秦岭羚牛称为“大白羊”。

根据最新的报道,科学家已经把秦岭羚牛单独设为一个种,不再是秦岭亚种。

秦岭羚牛局部泛滥?

近年来,关于秦岭羚牛伤人的报道屡见不鲜,变成人们口中谈之色变的“凶兽”。人们不禁发问,秦岭羚牛是不是该管管了。秦岭羚牛局部泛滥,多次偷袭人类,凭啥保护等级还能堪比大熊猫?

秦岭羚牛与秦岭大熊猫都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处在同一生态位,羚牛更是这一生态位的旗舰物种。对于秦岭羚牛及其栖息地的保护,是该地区生态保护的关键因子,有利于维护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据报道,近年来的秦岭地区羚牛的种群保守数量约为3000头,主要集中在陕西的太白、佛坪、周至、洋县、宁陕、柞水、镇安等地,据西农大研究报告陕西秦岭面积24773km2,羚牛密度为0.140-0.223/km2(1991),相对于整个秦岭地域面积,这个种群密度是不高的。但羚牛栖息地分布存在孤岛化现象,对于个别栖息地羚牛种群数量的急剧上升,导致了秦岭羚牛的局部泛滥,对生态环境、对处于同一生态位的秦岭大熊猫也产生影响。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位于秦岭保护区群的东部,是我国以唯一一个以保护秦岭羚牛为主要保护对象的野生动物和森林类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秦岭羚牛分布的最东段。它的建立重大意义在于,让陕西的自然保护区群向东扩展了50km,让羚牛的分布向东延伸了90千米。保护区生态保护成果最大体现在旗舰物种的种群数量持续增长。保护区秦岭羚牛种群数量从1981年柞水羚牛保护区成立初调查的72头,至目前最新调查结果种群数量已经壮大至320-350头左右,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秦岭羚牛保护成效也直接反映出整个秦岭地区的生态保护状态。

但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向东的前出,目前还存在与其他秦岭保护区之间没有生态廊道的问题,影响了保护区的羚牛和其他地区的羚牛进行基因交流。

羚牛生活环境均在海拔2500米以上的高山森林和高山草甸上,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羚牛种群活动的垂直范围也随之扩大,特别是秦岭羚牛有季节性迁移的习性,秦岭羚牛在秋季和冬季已经在海拔1000米的地方活动。但人类的各种活动严重干扰了羚牛的生活,适合羚牛的栖息地被严重压缩,秦岭活动区域与人类生产生活严重交叉重叠,导致羚牛伤人事件的发生。其实许多羚牛伤人的事件发生均属于人类闯入到羚牛的栖息地造成的。据报道,有一队驴友在穿越秦岭大东沟的时候,误入羚牛栖息地,被羚牛攻击伤害,就是个活生生的案例。伤人的羚牛大多数独牛。这些独牛均为成熟雄性,因争夺配偶权失败,离开群体,脾气暴躁,极具攻击性。每年的6-8月份,也是羚牛下山,发生攻击人类事件的爆发期。

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这是保护区工作的一个重点方向。(文/郭朋勃)

阅读 1534
会员信息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