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物种区系组成复杂,空间分布格局差异显著,共有7300余种脊椎动物、三万多种高等植物、以及一万余种大型真菌类,起源古老,拥有演化系统中的各种类群,是全球17个最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国家之一。
但同时,中国也是生物多样性遭受严重威胁的地区之一。近几十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种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影响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强度。过度捕猎、环境污染、栖息地破坏破坏以及外来物种入侵等人类活动已经成为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
今天的中国,全部哺乳动物的四分之一、全部鸟类物种的十分之一、全部爬行动物的三分之一、全部内陆鱼类的五分之一,以及全部高等植物的十分之一,都在各自走向消亡。
物种的消失无所不在:在南海深处也在黑龙江以北,在广西雨林也在南疆沙漠,在湖水中也在岛屿上,在高原之上也在密林之中
既在千里之外,也发生在我们身旁
TIP:
1.文中对“消失”的定义包括不限于灭绝[EX]、区域灭绝[RE]、野外灭绝[EW]、可能灭绝[PE],以及某些多年未有记录报告的物种。
2.考虑到许多领域及地区的研究尚处空白,不排除某些物种持续生存的概率极高,然而相关研究仍需更多调查。
3.文中有关“中国”的描述遵守自然资源部提供的标准中国地图,范围包括港澳台、阿克赛钦与藏南地区等。
4.鉴于一些科研信息并未向外界公布,因此文中资料以公开讯息为准。对于某些争议处会进行特别标出。
5.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
1.白鱀豚
Lipotes vexillifer
国内分布;长江干流及钱塘江
最后记录;2002年7月14日;中科院水生所白鱀豚馆(圈养)
2007年8月19日;长江铜陵段(疑似目击)
作为中国唯一一种特有的淡水豚,白鱀豚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的干流流域及钱塘江,民间俗称为江马或青𬶨。偶尔在汛期水位上升时短暂进入各支流内觅食,以各种鱼类及甲壳动物为食。最远曾在长江入海口外半咸水环境的圆圆沙和川沙两地采获过白鱀豚标本,或许证明它们可以短暂的适应咸水环境。
白鱀豚不仅是所有淡水豚中最晚被发现的一种,也是科学史上最后一批被描述的大型哺乳动物之一,直到1918年才由美国动物学家格里特 ‧ 米勒(Gerrit. Miller)依据一具来自洞庭湖口城陵矶的标本命名。
今天的长江流域居住着3亿多居民,约占全世界总人口的5%。相较于其他生活在远洋深海中的鲸豚类,被人口稠密的平原所包围的白鱀豚,更加容易受到各种人为因素的影响。
一条长2.45米的成年雌性白鱀豚尸体,发现时后背有一个明显缺口,1996年1月15日发现于江阴段。
上世纪70年代的调查中,仅南京至池州之间约250公里长的皖江段就记录到多达60只白鱀豚存在。然而随着过度捕捞、非法电鱼和船舶撞击等人为因素的影响,以及水污染和水利设施建设所导致的栖息生境破坏,野外白鱀豚的数量急剧减少,岌岌可危。
至90年代时,许多江段的白鱀豚已经完全消失。1991年研究人员对宜昌—江阴之间1512㎞长的主干流进行调查,涵盖了大部分已知的白鱀豚分布区域,其中只有约800㎞的江段能够观察到白鱀豚身影,意味着不到十年间,全世界的白鱀豚种群缩减了一半。
进入21世纪以后,野外的白鱀豚更加踪迹难寻,只剩铜陵、石首、镇江等少数几处重点水域内还能够发现它们的踪迹。2006年末,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和瑞士白鱀豚保护基金会组织的长江淡水豚类考察正式启动,考察队沿着宜昌至上海之间1700公里长江主干流进行调查,却始终未能寻找到任何一只白鱀豚。
尽管考察结束后不久的2007年8月,有铜陵市民在长江岸边目击并摄下一只神秘的水生动物,经中科院水生所专家判断确定为白鱀豚,但却无法改变整个白鱀豚物种面临衰落的现实。
一张十分清晰的野生白鱀豚影像,1989年拍摄于长江铜陵段
不久后发表在《生物学通讯》上的论文无奈宣布,“长江女神”白鱀豚已经功能性灭绝,即使还有少数个体幸存,也无法保证种群顺利繁衍。
虽然官方对此保留意见,认为贸然宣布不合时宜,但如果白鱀豚真的野外灭绝,这将是半个世纪以来第一种大型脊椎动物的灭绝事件,也是第一种由于人类活动而走向灭绝的鲸豚类动物(有关白鱀豚更多信息参见这里)。
2.欧洲白鹳
Ciconia ciconia
国内分布;新疆西部
最后记录;20世纪80年代?
欧洲白鹳是一种大型的涉禽,体态优美,分布广泛,营巢于树冠或屋顶,常在湿地周边涉水觅食,以小鱼、蛙等为食。该种曾长期与东方白鹳(C. boyciana)被视作同一物种,但在喙部颜色有着显著的差异,其生态、行为等方面也有所不同。
相较于历史上在东亚属于常见鸟类的东方白鹳,欧洲白鹳在中国的分布十分狭隘,仅见于新疆西部的部分地区。最早的科学描述可以追溯到1874年受雇于喀什地方政府的英国军医 J. Scully 的记录。
据他记载,白鹳在夏季4到8月份间回到南疆繁殖,迁徙时以大群呈“V”形前进,尤其在平原地区十分常见,9月底前再与羽翼丰满的幼鸟一同前往越冬地。Scully 认为,由于时节短暂,有些幼鸟没能强壮到足够迁徙的地步,因此迟至10月中旬仍能见到少量白鹳逗留在喀什噶尔附近。
印度泰米尔纳德邦金纳附近越冬的中亚白鹳 © Gnanaskandan KesavaBharathi
一些西方文化中,白鹳被尊称为“送子鸟”,认为白鹳筑巢的家庭很快就会有新生命降生。不同于敏感怕人的东方白鹳,欧洲白鹳性情温驯,时常在农庄、教堂的屋顶上筑巢求偶。Scully 写道,繁殖季时白鹳在距离莎车城外 8~10 英里的地方很常见,通常单独或三四只成群活动 , 有时形成 15~20 的大群。当地百姓根据其发声称其为“Laglag”, 或者叫做“Ala Sokan”,意为杂色鹳,以区别于另一种在当地常见的黑鹳(C.nigra)。
这群出现在新疆的白鹳属于一个极为罕见的亚种——中亚亚种(C. c. asiatica),由俄罗斯博物学家 Nikolai Severtzov 于1873年描述,繁殖于中亚和土耳其东部,最大的繁殖场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冬季迁移至温暖的印度沿海越冬。由于过度猎杀及栖息地丧失等因素,面临窘境的中亚亚种数量远少于生活在欧洲的指名亚种。
直到十九世纪晚期,白鹳在叶尔羌河流域和喀什噶尔河流域并不罕见,据 Scully 描述,出于宗教信仰,当地居民相信白鹳的迁徙行为是一年一度在前往麦加朝圣,并将它们看作一种神圣的鸟类,认为伤害白鹳的行为是一种犯罪。
哈萨克斯坦 江布尔州-梅尔克县(Merke)的欧洲白鹳巢
近年来由于栖息地丧失及污染等因素,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欧洲白鹳种群同样不容乐观,每年仅在江布尔州南部尚有15-20只白鹳的繁殖群体,种群现状岌岌可危。
导致欧洲白鹳在中国绝迹的原因显然与人类活动有关。根据史料记载,18世纪晚期时,整个新疆只有不到12万人口,但到1990年时总人口已增长至1747万的规模。过度增长的人口挤压了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大片湿地湖泊改造为农田水库,再加上白鹳常在靠近人类聚居区附近活动,因而更加容易受到环境变化及人为猎杀的影响
至1933年英国探险家弗兰克·勒德洛(Frank Ludlow)在新疆考察期间已不能见到白鹳。1956年由中国科学院组织的新疆综合考察队同样未能发现。多年来持续的湿地开垦,使得新疆境内不再存在适合白鹳的栖息与觅食的环境,至今尚未从国内获得一号欧洲白鹳的标本,相信该种之前在八十年代以前即已从新疆境内绝迹。
3.茶卡高原鳅
Triplophysa cakaensis
国内分布;青海省海西州乌兰县
最后记录;20世纪末以前?
茶卡高原鳅是一种小型的高原鱼类,身长约6-8㎝,身体呈黄褐色,背鳍前后有数块褐色横斑。
该种早在1956年即被发现,但直至1988年才被科学命名。已知其仅分布于青海省柴达木盆地一条流入茶卡盐湖的小河,栖身于水浅坑凹处,仅1987年9月的一次调查中就收集到多达302尾标本,可见当时似乎并不罕见。
茶卡高原鳅标本
现藏于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 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共享平台
尽管作为一类没有经济价值的“杂鱼”,茶卡高原鳅侥幸避免了受到过人为捕捞的威胁,但由于其分布十分狭隘,随着这条河流于上世纪末完全干涸,茶卡高原鳅最终因生境的完全丧失而走向灭绝。
4.日月潭羊耳蒜
Liparis hensoaensis
国内分布;台湾中部的日月潭
最后记录;1934年?
日月潭羊耳蒜又称明潭羊耳蒜,是一种台湾岛特有的湿生兰科植物,仅生长于南投县的日月潭。
负有盛名的日月潭原本是台湾岛面积最大的天然湖泊,水域面积约5平方公里左右,湖岸曾覆盖极为丰富的水生植被群落,形成特殊的草木根系浮岛景观。
但在日本殖民时期,为了更好的开发掠夺当地资源,台湾电力株式会社计划在日月潭边投资兴建发电厂,将日月潭加高堰堤形成贮水库区,用以蓄水发电。
日本学者佐佐木舜一1931年12月自日月潭中央的拉鲁岛采集的日月潭羊耳蒜标本,现藏于国立台湾大学
1928年至1929年间有日本学者在发电厂建设前到湖区进行植物调查,日月潭羊耳蒜亦是此行发表的众多新种之一,不过亦有观点将其视为锈色羊耳蒜(L. ferruginea)的异名。
无论如何,随着不久后全部设施完工,1934年水库正式蓄水,上涨的水位线很快将原本富饶的草泽环境淹没,再加上引进的草食性鱼类啃食,湖岸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此后再未见过任何残存的日月潭羊耳蒜,目前已有超过90年缺乏后续发现纪录,相信该种已完全灭绝。
5.小齿狸
Arctogalidia trivirgata
国内分布;云南南部
最后记录;20世纪80年代?
小齿狸又称小齿灵猫,是一种体型较小的灵猫科物种,其体长约50㎝,体重2-2.5㎏,体型大小与椰子狸相似,背部及体侧长有3条背纹。它们生活在东南亚的茂密丛林中,从印度东北部至至苏门答腊和婆罗洲均有分布,但在国内十分罕见,已知仅记录于云南南部的狭小地区。
有关该种在中国存在的唯一证据只有上世纪70年代自西双版纳州的勐腊县和景洪市(小勐养)获得的3张毛皮,自此之后直到今天,国内再没有发现过这种小型灵猫的身影。
泰国 Pata 动物园饲养的小齿狸 © zoochat
与其他灵猫物种相比,小齿狸的树栖化程度几乎最为极端,绝大部分时间在树冠层顶部活动,像猿猴一般在树间跳跃移动,极少下到地面,或许依靠食物等获取赖以生存的水分。这种特性使得小齿狸对森林的依赖极高,通常生活在远离人类聚居地的原始林,有时也会出现在次生林及采伐区。
随着近几十年橡胶等经济作物的大肆扩张,西双版纳境内仅存的原始森林已所剩无几,考虑到小齿狸的主要栖息生境大多被开垦为农田种植园,以及80年代以来的多次调查始终未能发现,目前一般认为小齿狸在国内已经绝迹。
6.云南鲴
Xenocypris yunnanensis
国内分布;云南滇池
最后记录;1985年
云南鲴是一种中国特有的鲤科鱼类,仅分布于滇池流域,因其肉质细嫩、脂肪肥美而在产地享有盛名。该种主要活动在水体的中下层,以藻类及浮游生物为食,每逢初冬时节会在肠道周边储满脂肪,故又称作“油鱼”
虽然体型不大,但云南鲴曾是滇池内最常见的土著鱼种之一,60年代时捕捞量一度接近滇池渔获总量的40%左右,成为当地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种。
云南鲴标本
现藏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 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共享平台
由于云南鲴习性特殊,每年五六月间为产卵季,亲鱼只会将卵产在沿岸砾石滩带,而后卵附着在砺石上孵化,但近几十年来的围垦活动几乎将该种的产卵场破坏殆尽,再加上外来野杂鱼的竞争,大量吞食原生鱼卵,导致自70年代以来云南鲴产量锐减。
渔业部门曾为此在滇池另选地点,按照产卵场原型,清除淤泥、铺垫石砾等,试图重建人工产卵场,但由于忽略综合考虑及配套措施而失败。已知最后两件标本采集于1985年,近年来随着滇池水污染加剧,水质下降,野外云南鲴生存的可能性更加渺茫。考虑到迄今已30多年未有相关报道,这种古人称颂的美味珍脍在今天很有可能已经绝迹
7.滇螈
Cynops wolterstorffi
国内分布;云南滇池
最后记录;1984年?
作为滇池流域的特有物种,历史上滇螈几乎遍及整个湖区流域。该种体型较大,雄性全长约12㎝,而雌性可达16㎝,最早是由比利时裔英国动物学家乔治·布伦格(George Albert Boulenger)在1905年首次命名,其种加词是为了纪念德国爬行动物学家威利·沃尔特斯托夫(Willy Georg Wolterstorff),故又名沃氏蝾螈。
据记载,抗战时期苦于物资匮乏,西迁昆明的西南联大生物系师生便以当时在草海中十分常见的野生滇螈,作为教学中进行动物实验的材料。从西南联大走出来的一代师生,许多将成为新中国各自领域的奠基人,可以说那个苦难的岁月里,小小的滇螈为中国近代生物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直到50年代初,滇螈在草海一带仍然颇为普遍,由于渔民认为捕到蝾螈是不详的象征,误捕后一般会主动放回水中。1960-1964年的生物多样性调查中发现该种数量甚丰富,据统计每公顷水域的滇螈密度可能超过1000尾之多。
滇螈标本
现藏于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 Paul Bachhausen
滇螈繁荣的种群规模将一直持续到60年代初,自1969年以后,随着滇池周边兴起的大规模围垦项目,水浅易围的草海遭受了从未有过的浩劫,围填土地占湖区总面积的70%以上,使得水体与陆地之间的过度湿地几乎完全转变为工农业区,直接影响了滇池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生产力最高的地带。
已知滇螈在每年4~5月份繁殖,将卵产在草海湿地等长有水草的浅水地带,成体冬季时再回到深水区的淤泥中越冬。蝌蚪与幼螈将在繁茂的水生植物群落庇护下安全度过最弱小的幼年时代,而盲目围垦不仅导致滇池水域大片缩减,更直接致使滇螈赖以为生的水生植物群落规模迅速减少,几乎在沿岸带完全消失,滇螈数量因而随之急剧减少,濒临灭绝。
80年代以后的多次实地考察均未能发现滇螈存在的痕迹,水体污染和入侵物种也被认为是导致该种绝灭的因素之一,曾有渔民报告称在1984年钓到过一只滇螈,推测该种大致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左右完全消失。
8.海南管螺
Phaedusa hainanensis
国内分布;海南海口
最后记录·;1884年?
海南管螺是一种小型的烟管螺,由德国软体动物学家奥托·莫洛托夫(Otto Franz von Möllendorff)于1884年依据自Herz手中获得的20件标本命名,为海南岛特有物种。
海南管螺标本
现藏于德国法兰克福自然史博物馆
这种罕见的蜗牛迄今已知的产地仅有海口一处,且自命名发表以来再无采集记录。海南管螺或许是当地火山岩喀斯特生境一类独特的分布狭隘种,只局限于某一特殊地区。多年来的数次搜寻行动中始终未能发现,考虑到当地农业及旅游业的兴起,怀疑其潜在的分布点早已因市政建设而消失殆尽。
9.斑嘴鹈鹕
Pelecanus philippensis
国内分布;长江下游及东南沿海
最后记录;20世纪60年代?
斑嘴鹈鹕是鹈鹕属中一个体型较小的成员,体长为125-252㎝,体重约4.1-6㎏,翼展53-60㎝,上嘴常有蓝黑色点斑,故又得名“花嘴鹈鹕”。
由于卷羽鹈鹕(P. crispus)曾长期被视作斑嘴鹈鹕的一个亚种,给后人鉴别许多历史记录带来困难。不过考虑到卷羽鹈鹕在亚洲内陆湿地繁殖,主要在冬季时出现中国沿海地带越冬,可以相信夏季出现在华南地区的鹈鹕记录实际上应是“斑嘴鹈鹕”
斑嘴鹈鹕主要分布于亚洲南部,历史上在华南并不罕见。引《本草纲目·禽目·鹈鹕记载;“吴谚云:夏至前来,谓之犁鹕,言主水也。夏至后来,谓之犁涂,言主旱也”。大意是说;吴地(今苏南附近)有民谚说,如果鹈鹕在夏至前飞来,那么这一年天气将是多雨为主,如果在夏至后飞来,这一年将是干旱居多。表明直到明清时期,斑嘴鹈鹕在长江三角洲平原仍然较为常见,以至被农民看作预报节气的意象物。
印度安得拉邦 人工巢架上的斑嘴鹈鹕 @ Wikimedia Commons
根据1931-1934年间由爱尔兰鸟类学家La Touche所著的《华东鸟类志》一书记载,斑嘴鹈鹕在中国的分布区域包括云南东南部、长江下游平原、福建及广东等地。La Touche 表示鹈鹕在福建闽江口外的沙洲和广东汕头湾十分常见,并且整个夏天都停留在海湾内,常见到它们站歇在竹排或鱼柱上休憩。
有关斑嘴鹈鹕是否在中国境内繁殖依旧是一个不解的谜团。英国博物学家亚瑟·索尔比(Arthur Sowerby)曾于1943年提及在安徽南部的太平县与江苏的太湖流域见过鹈鹕巢穴,并指出其会在长江下游许多合适地区繁殖,但并没有提及更多信息及细节。1931年传教士哈里·考德威尔(Harry Russell Caldwell)在其编写的《华南鸟类志》一书中亦记载了曾于福建沿海的福清和长乐两地见过斑嘴鹈鹕的繁殖大群。1927年7月有指在上海地区收集到一件成年雌性鹈鹕标本及一只未成熟雌鸟,怀疑即来自于邻近的苏南平原。
这些证据均表明,至少到20世纪前期,每年夏季在我国东南沿海仍能见到稳定的斑嘴鹈鹕分布,甚至拥有繁殖种群。然而时至今日,这种昔日十分常见的大型水禽几乎已经消失殆尽,会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它们的彻底衰落?
一方面,传统医学认为鹈鹕全身均可入药;鹈鹕嘴研磨主治痢疾,油脂熬制后对风湿肿痛有效,羽毛用作反胃催吐,其舌食用亦可治疔疮。再加上斑嘴鹈鹕体型明显,肉质丰厚,常成群活动的习性,因而很容易成为猎人的主要目标。
60年代自福建收集的斑嘴鹈鹕标本,亦是该物种在中国沿海最后一起报告,现藏于东北林业大学,不过近年来有报告称在印控藏南地区见过疑似迷鸟个体 © 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共享平台
另一方面,随着鸦片战争结束,东南沿海地区逐渐沦为通商口岸,大量嘈杂的船舶交通严重破坏了斑嘴鹈鹕赖以生存的海湾生境。以及随之流行的西式枪支,使得狩猎压力陡然激增。
这些种种因素的影响被认为是导致斑嘴鹈鹕在中国境内绝迹的主要原因。建国以来,斑嘴鹈鹕在东南沿海已十分罕见,只在福建沿海偶有发现。20世纪60年代自福州市郊区购买的一号标本,似乎是该种在中国沿海最后的一起确切记录,此后再未任何发现。
。。。。。。
未完待续
参考文档
马鸣,历史上新疆白鹳的地理分布区域考证.2002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臺灣應已消失或瀕危的物種解說手冊. 2006
华元渝,张建 1993 白鳍豚自然群体数量及其锐减原因的分析
林克杰 陈佩薰 华元渝 , 白暨豚种群数量及资源保护.1985
Scully J. A contribution to the ornithology of eastern Turkestan , 1876
钱燕文 ,汪松 ,张洁等. 新疆南部的鸟兽 ,1965.
Ludlow F . A contribution to the ornithology of Chinese Turkestan , 1933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 .2015
《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 ,2013
褚新洛等 云南鱼类志 ,1989
John Caldwell ,,1931
J. D. D. La Touche,A Handbook of the Birds of Eastern China (1931-1934)
灵囿志异
微信号:zoological-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