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工作做法 > 调查报告 > 正文
2019中国森林旅游节
 

生态廊道连接碎片化的海南长臂猿栖息地

媒体:海南日报  作者:内详
专业号:生态思想 2020/8/26 10:28:58

“那里还驻留着人类昔日的野蛮魂灵,那里的动物在追寻自己的命运,它们是过去的鲜活遗物——当人类还是史前地球上的流浪者时,它们就已存在。”美国动物学家乔治·夏勒在《与兽同在》一书中向地球上的野生动物们发出深情告白,而用这段话来形容海南长臂猿,同样显得无比贴切。

作为人类的近亲,与海南长臂猿相关联的却常常是另一个关键词:极度濒危。

这是一个让人无比揪心的事实,也催生出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海南长臂猿究竟会不会灭绝?它们离灭绝还有多远?当然没有人能给出准确回答,但好在,我们并非无能为力。

从杜绝人类偷猎到加强栖息地的修复与保护,一直以来,社会各界都在为保护海南长臂猿做出积极努力,而随着海南加快推进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一份更完善、可持续的海南长臂猿拯救方案也将呼之欲出。

长臂猿母子在树叉上歇息(摄于2007年)  记者 苏晓杰摄

A 狭小栖息地“难尽猿意”

一个家族群的家域范围达200至500公顷

从星星点点的村落里走出,人类似乎总能找到办法开垦山林。当一片田洋或一条公路从原始茂密的雨林穿过,树林与树林之间形成的空隙,便成了海南长臂猿无法逾越的鸿沟。

“它们是一种树栖动物,无论是睡觉、玩耍、觅食,还是‘谈恋爱’和生子,生命全过程都在树上完成。”霸王岭林区工作人员陈庆是当地的“土专家”,追着猿啼跑了半辈子的他早已摸清这群雨林精灵的作息规律,直言从未见过任何一只海南长臂猿下过地。

这意味着,树之于海南长臂猿,如同水之于鱼。

由于历史上对森林资源不合理利用等原因,海南岛中部山区雨林一度大面积消失,这让海南长臂猿随之退缩至霸王岭林区内仅1600公顷的斧头岭区域。

30只海南长臂猿,1600公顷的原始雨林,乍看之下这些猿群的“人均”可活动面积宽敞得惊人。然而根据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刘振河等专家的调查显示,一群长臂猿的家域范围理论上要达到200公顷至500公顷,按海南长臂猿现有4个家族群的规模来算,如今的栖息空间对于它们而言,其实已经算拥挤了。

“前段时间监测人员发现海南长臂猿种群有疑似‘分家’行为,一公一母两只猿出现在它们平时活动区域的10多公里外,这说明它们存在拓展栖息地的迫切需求。”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江海声认为,新建猿群的出现对海南长臂猿的种群恢复具有重要意义,而种群密度的高低显然是限制种群增长的重要因素。

另一个严峻的问题在于,海南长臂猿喜欢在海拔400米至800米的沟谷雨林生活,但由于低海拔栖息地被破坏,现有种群不得不迁徙至海拔800米至1200米的山地雨林内。

长臂猿喜爱吃的果子  记者 李天平摄

“村民们不止一次发现,有猿群来村子附近的低海拔树林活动取食。”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苗村是嵌在霸王岭腹地的小山村,该村多位村民在接受采访时透露的讯息,进一步证实了专家的推测:海南长臂猿其实愿意生活在较低海拔地带。

空间狭小、海拔过高,眼下的栖息地对于海南长臂猿而言实在是“难尽猿意”,由此也引发出专家们的最大担忧——被迫挤在狭小空间里的猿群出现近亲通婚,而这样的遗传繁殖方式,将直接影响到种群遗传多样性,从而造成种群生存力下降。

在白沙青松乡斧头岭,长臂猿经过人工拉起的绳索穿越滑坡地带  记者 李天平摄

B 生态廊道连接潜在栖息地

长臂猿栖息地面积将逾万公顷

不能依靠双臂到达的树林,对海南长臂猿而言就像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孤岛。要想解决这一困境,进行植被修复显然是最立竿见影的对策。

自2005年以来,海南通过恢复天然林、改造次生林,陆续改造修复海南长臂猿栖息地5000多亩,种植各种海南长臂猿喜食乡土树种超过30万株。

将“孤岛”之间的空隙填补上后,监测人员欣喜地发现,海南长臂猿的活动范围由过去的相对高海拔向低海拔过渡、由原始林向次生林发展、由严格回避人类活动区逐步向村庄边缘靠近,活动觅食区域明显扩大。

但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对单一碎片化栖息地的修复改造,并不能完全满足海南长臂猿种群不断扩散、增长的需求。“海南长臂猿需要更广阔的栖息空间,符合它生存条件的热带雨林也绝不仅限于如今的1600公顷。”在江海声看来,将海南长臂猿的潜在适宜栖息地进行更新、抚育,让其快速转化为现实栖息地,是目前海南长臂猿保护工作必须要面临的课题。

可喜的是,如今我省林业部门正给出生境连通、封闭道路、建设空中廊道等多种应对之举。最先进入专家视线的,便是与斧头岭“一路之隔”的黑岭、雅加大岭区域。

“我们将规划封闭这条3公里长的东干线公路,通过自然恢复、人工辅助修复、猿食植物补植等措施建设生态廊道,连接斧头岭等现有栖息地和黑岭、雅加大岭等潜在适宜栖息地。”省林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项目完成后,海南长臂猿潜在栖息地将变成面积分别为8525公顷和1295公顷的两大斑块和少数几个小斑块,斧头岭、黑岭、雅加大岭将连成面积逾万公顷的海南长臂猿栖息地。

在白沙青松乡斧头岭,一只母猿带着幼崽活动  记者 李天平摄

目前,省林业局已编制《海南长臂猿生态廊道试点项目实施方案》,完成800个树穴挖掘、长臂猿喜食植物苗木采购和空中廊道建设绳索的采购,并已启动空中廊道主体部分的安装工作,海南长臂猿生态廊道试点建设有序推进。

而随着海南加快推进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未来将霸王岭和鹦哥岭、猴猕岭、五指山、吊罗山等整个海南中部山区串联起来,让海南长臂猿拥有更广袤的栖息天地。

霸王岭雨林(资料图片)

C 诸多未解之谜待破解

期待建立共同保护机制

追着海南长臂猿跑了36年,陈庆几乎算得上是最了解这群雨林精灵的人,但也有一些谜团让他至今困惑不已。

“海南长臂猿去世后的尸体去了哪儿?为何从未有人见到过?”“有些群体数量达到七八只了还没见分群,有些四五只就开始分群了,它们到底是怎么分群的?”……这些问题困扰着陈庆,更成为破解海南长臂猿种族存续密码的关键所在。

“研究院成立之初,我们便全面收集整理海南长臂猿有关研究文献,多次召开专家研讨会并赴霸王岭实地调研,不断加强有关海南长臂猿的科学研究。”在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理事长章新胜看来,海南长臂猿的保护工作必须建立在科学结论的基础上,只有全面了解长臂猿的生理生态习性、种群结构和遗传背景,细致分析其种群与各种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合理评估其种群生存和繁衍的风险,才能提出更具针对性、更易见成效的保护举措。

在此背景下,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研究院于日前获得2000万元科研经费,邀请国内外一流专家团队成立联合攻关课题组,正式启动以海南长臂猿保护为核心,以海南长臂猿栖息地修复及周边区域发展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科研项目。

这是一个好的开始,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海南长臂猿保护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如监测队伍力量薄弱、动态管理和研究不够等。

“海南长臂猿和热带雨林的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合理良好的机制体制和充沛的资源保障是该项事业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省林业局局长夏斐期待着,能尽快出台海南长臂猿保护拯救实施方案,加快制定海南长臂猿保护专项规划,加强基层海南长臂猿研究队伍建设,建立起各部门各机构之间分工明确、密切协作的共同保护机制。

来源:海南日报

记者:李梦瑶

阅读 3000
会员信息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