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新闻动态 > 综合动态 > 正文
2019中国森林旅游节
 

他建了一座标本馆——壶瓶山的农民“教授”杜凡章

媒体:新华社  作者:周勉
专业号:保护区资讯 2017/5/23 7:23:48

如果要说对“湖南屋脊”壶瓶山的了解程度,恐怕没有人比得过70岁的杜凡章,他打造的动植物标本馆就是证明。

1987年,农民杜凡章成为湖南壶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名护林员。30年来,他把6万多公顷的保护区走遍了好几回。山上已知的3000多种植物,在他这里都能找到对应的标本。

标本馆在保护区管理局办公楼里,分植物、动物和浸泡三类。其中植物类标本多达5万多份,放入专门的标本柜分类存放,它们全由老杜采回来,或亲手或经手制作而成。“同一种植物,不同花期果期、不同海拔环境都有。”老杜拿出一份珙桐标本,向记者介绍采集和制作标本的要领。手背上大块的红褐色斑纹很是扎眼,老杜说是因为长期接触氯化汞、砒霜、福尔马林等化学试剂的结果。

这座极具科研价值的标本馆已被中科院列入“中国植物标本馆索引”,每年吸引着数十个国内外科研团队到壶瓶山开展实地研究,每个团队必点名要老杜当向导。他对壶瓶山令人惊讶的熟悉有两点体现得最明显:一是“问一答三”,不仅能准确告知每种植物的科属种,还能说出它生长的环境、是否有药性以及能治什么病。二是“指哪打哪”,不管找什么植物,只要山里有,他能脱口而出精确位置,而且“从未失手”。所以最权威的专家们,都尊称他为“杜教授”。

老杜之前是当地一名猎户,为了保护村里的庄稼不被破坏,也猎杀过不少野猪、黑熊。刚到管理局那会儿,只负责进山团队的向导和安全工作。后来,看着外来的专家对自己家乡的动植物如数家珍,自称“壶瓶山土著”的他感到“面子上有点过不去”,便拜各路专家为师,刻苦钻研。几十年下来,保护生态、研究自然渐渐成为他生活的全部。

老杜爬树攀岩无所不能,翻山涉水比年轻人还麻利,几年前每年差不多有200多天都在山里。随着年纪增大,体力和记忆力下降,这两年进山少了些,但每天至少看三小时书的习惯却一直在坚持。管理局图书馆里一千多本跟植物有关的书籍,他看了个遍。在他的卧房里,700多页一卷、共计11卷的《中国高等植物》已经被翻得书脊泛白,剪报、笔记做了40多本。他参与编纂的《壶瓶山植物志》已达2000多页,仍在不断补充更新。里面的植物全部有彩色实地图片,其中一半都是老杜所拍。

“杜老师就是一本‘活百科’,即使把我们十多个科班出身的年轻人联合起来,也不是他的‘对手’。”徒弟刘美斯说,尽管自己到管理局工作已经五六年,但如今还常常向老杜请教。

“其实老杜在十年前就已退休,这几年一直都是返聘回来工作。”保护区管理局办公室主任李进忠说,“如果少了老杜,局里关于植物这块的工作可以说寸步难行。”

这段时间,老杜又萌生了退休的念头,但局里坚决不同意。“他带的几个徒弟都还没出师呢!”李进忠说,这几年老杜拒绝了无数苗圃公司、旅游集团的高薪“挖角”,也婉拒了调进省里的机会。但老杜之所以念叨着退休,是打算把自己的笔记整理成册,留给后人。

为了保护壶瓶山的美丽生态[股评],老杜被上百人围攻过,被碗口粗的棍子打过头。几十年的艰辛守护,才换来今天老乡们生态意识的提高。“像我这样的护林员多得很,大家把一辈子都奉献给了森林。”老杜说,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保护生态的理念,不光要从大处着眼,更要体现在“小处”,让一花一草、一树一木都能得到善待。

untitled

阅读 2841
会员信息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