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第45届“爱鸟周”前夕话鄱阳湖生态保护
江西省自1981年设立“爱鸟周”以来,每年4月1日至7日通过系列宣传活动和长期保护措施,在鸟类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戴年华作为江西省科学院生物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江西省生态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长期致力于鄱阳湖生态保护研究,尤其在候鸟保护、人鸟冲突治理及生态系统修复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科学见解和实践方案。
一、生态保护理念与实践
1. 系统保护视角
戴年华强调鄱阳湖生态保护需以系统性眼光统筹水位、湖草、鱼类、候鸟、江豚等要素。他认为,候鸟种类和数量的增加是生态健康的标志,而水生生物(如鱼类、贝类)和湿地植被(如苦草、莲藕)的恢复是维持候鸟食物链的关键。例如,2023年鄱阳湖南矶湿地的“藕遇白鹤”现象(白鹤取食野生莲藕)正是水生植被恢复的成果。
2. 城市与候鸟共生的范例
戴年华创建的江西省科学院动物生态与保护生物学团队通过长期观测南昌天香园的鹭鸟栖息,推动城市湿地保护。天香园面积从120亩扩展至千余亩,吸引了30多种候鸟,部分白鹭甚至成为“永久居民”,成为城市生态修复的典范。
二、鄱阳湖候鸟保护的关键挑战与对策
1. 白鹤保护的全球意义
鄱阳湖区是全球80%以上白鹤的越冬地,2024年监测到全球白鹤种群数量超过6700只,创历史新高。2024年12月下旬,鄱阳湖区余干插旗洲“田园鹤谷”和南昌鲤鱼洲“藕遇白鹤”分别监测到白鹤4150只和1560只,合计占全球白鹤种群数量6700只的85%。白鹤迁徙涉及中俄两国,俄罗斯克塔雷克国家公园是其繁殖地,鄱阳湖区则提供越冬栖息。两国通过卫星追踪、数据共享和生态修复合作,共同守护迁徙路线。
2. 鸟撞线风险与防范
鄱阳湖区的高压输电线路(如武南特高压线)与部分迁飞鸟类构成了新的鸟线矛盾。2024年4月以来,戴年华应邀主持开展了“武汉-南昌1000千伏线路鄱阳湖区段鸟类影响专项评价”,参与的研讨会提出多项措施:加装航空警示球(可降低40-94%撞击率)、混搭彩色警示装置提升视觉密度、恢复自然湿地以减少鸟类对农田的依赖等。例如,通过“堑秋湖”生态水位控制恢复水生植被,促使白鹤回归自然湿地觅食,降低农田与输电线路的冲突风险。2025年3月,团队以专报形式提交了“多措并举推进鄱阳湖区候鸟与特高压线‘鸟线友好’的对策与建议”。
3. 人鸟冲突的缓解策略
生态补偿与“候鸟食堂”:政府通过湿地生态补偿机制,鼓励农民保留未收割稻田或种植莲藕作为候鸟食物,如南昌鲤鱼洲“藕遇白鹤”的藕田,吸引了数以千只白鹤,为2019年首届鄱阳湖国际观鸟周展示了江西保护成果,提升了国际影响力。
科技赋能巡护:采用无人机、智慧管理平台实时监测候鸟健康状况,结合卫星追踪技术优化保护措施。
联合执法与公众参与:地方政府、科技社团、志愿者团队联合开展“雷霆清障”“清网护鸟”行动,清理非法渔网、捕(拦)鸟网等障碍物,并推动普法宣传,减少盗猎和破坏湿地行为。
三、江豚与生态系统的协同保护
鄱阳湖的江豚种群被视为水域生态健康的重要指标。戴年华指出,江豚与候鸟共享同一生态系统,需通过禁渔政策(如十年禁渔)恢复鱼类资源,保障水生生物多样性。20220-2024年观测显示,禁渔后湖区鱼类资源显著恢复,间接支持了候鸟食物链的稳定。
四、未来挑战与建议
1. 气候变化与栖息地退化
极端干旱导致鄱阳湖水位下降,水生植被减少,迫使候鸟“弃湖入田”乃至依赖农田。需加强水位调控(如堑秋湖生态修复、错峰控水)和水生植被生态修复技术推广。
2. 跨区域合作机制
深化中俄在候鸟迁徙研究、数据共享方面的合作,并推动国内保护区(如吉林莫莫格、内蒙古图牧吉)间的联动保护。
3. 社区共治与科普教育
通过“协同保护”模式(如崇明东滩试点)平衡农民利益与生态保护,推广生态旅游(如“鸟导游”职业)提升公众参与度。
戴年华及其动物生态与保护生物学团队的研究与实践,体现了科学保护与社区共治的结合。鄱阳湖从“人鸟相争”到“人鸟共生”的转变,不仅依赖于技术创新(如智慧监测、卫星追踪),更需要政策支持、国际合作与公众意识的提升。未来,如何在生态修复与经济发展间找到平衡点,将是持续探索的方向。
(江西省生态学会)
我也说两句 |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