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工作做法 > 理论研究 > 正文
2019中国森林旅游节
 

黄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

媒体:原创  作者:灞上人家
专业号:灞上人家 2015/2/5 20:38:27

 

黄河源头鄂陵湖 记者 高立洪/摄

黄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

中华水文化研究会会长、海委漳卫南运河管理局副局长  靳怀堾

    黄河作为中国第二大河、世界著名巨川,有“中华文明的源头和摇篮”的盛誉。黄河文明不但从古延续至今,而且在融合、吸纳各种文明元素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终成兼容并蓄、博大精深的集大成者。中国离不开黄河,中华文明、东亚文明乃至世界的文明进步,都与黄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大江大河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文明的创造总是与河流有着不解之缘。人类古老的文明无一例外都是与一条或两条大河结伴而行。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尼罗河、印度河与恒河、黄河与长江,在人们的头脑中绝不是简单的几个字符,也不仅是一条或两条河流,而是一种文明的代名词、古老文化的象征符号。

    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从白雪皑皑的群山中涌出,在奔向波斯湾的曲折历程中,把两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希腊语,指两河之间的地方)的苦旱之地变成了宜农宜牧的人类理想家园,古巴比伦人和古埃及人一样,也享受到河流定期泛滥的好处,并创造出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建造了有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美誉的古巴比伦空中花园。

    在红海、地中海和撒哈拉沙漠所环抱的北非地区,每年7月至11月,汹涌的尼罗河水都会溢出河谷,含有大量矿物质和腐殖质的泥沙随流而下,浸灌着两岸的土地,使之成为肥沃的土壤,并因此诞生了以泛滥农业为依托的,包括天文学、几何学、象形文字和建筑艺术在内的古代埃及文明。

    恒河,从喜马拉雅山起步,形成了世界最大的三角洲——恒河三角洲。在恒河哺育下的古印度人,为世界文明史贡献了史诗、因明学(一种逻辑学说)、计数法和令人叹为观止的城市文化。

    黄河从青藏高原的涓涓细流开始,越过青甘两省的崇山峻岭,横跨宁夏、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奔腾于晋陕之间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龙门”而出,在西岳华山脚下调头东去,横穿华北平原,在今山东垦利注入渤海。黄河流经9个省区,沿途汇集了40多条主要支流和1000多条溪川,行程5464公里,流域面积达75万平方公里。这条万古河流流淌出的不仅是自然之水,也是光彩夺目的华夏文化。中华文明最重要源地之一,位于黄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区(主要由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黄土地带构成)。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这一区域长期处在一个稳定的先进文化氛围之中。

黄河,中华文明摇篮的象征意义

    历史地理意义上的黄河,是一个大黄河流域的概念,比今天的黄河流域更广,下游包括整个黄淮海平原。因为,自远古时代起,黄河下游就在今黄淮海平原间纵横摆动,北抵海河,南达淮河,有时还逾淮而南波及苏北里下河地区,汪洋恣肆的足迹达25万平方公里,并携手海河、淮河、滦河等河流共同造就了华北平原(又称黄淮海平原,面积约31万平方公里)。

    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之地主要在黄河中游下游支流,及其次级支流侧畔的台地上。其中,流经今陕西的渭河及其支流,流经山西的汾河及其支流,流经今河南的伊洛河及其支流,流经今豫北、冀南的卫河及其支流等,是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发祥地之一。

    黄河流域以外的文化区都紧邻或围绕着黄河文明,很像一个巨大的花朵。这些外围文化是花瓣,而黄河文化是花心。正是花心的不断绽放,才形成了华夏文明的绚烂文明之花。

    现在的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但在远古时代,气候条件比当今优越得多。距今8500—距今3000年间,在我国被称为“中国全新世大暖期”或“仰韶温暖期”,持续时间长达5500年左右。那时,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黄河流域中下游一带的气温比现在高2~3℃左右。

    湿润的气候、疏松肥沃的土壤、便利的交通使农业开始发芽和迅速发展,新石器时代取代旧石器时代,并出现繁荣景象。农业的出现,使较长时间储存食物成为可能,人类过上稳定的定居生活,着手开始进行各种文明创造。于是,黄河中下游地区便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地之一,并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成为中国古代农业最为发达的地区。

后来居上的长江文明

    长江,中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仅次于南美洲的亚马孙河与非洲的尼罗河。长江全长6300余公里,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

    早在远古时代,长江流域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并创造出光辉灿烂的远古文化。在距今170万年前,云南元谋人便来到长江支流的两岸,采集渔猎,繁衍生息。之后的悠悠岁月中,又有巫山猿人、郧县猿人、和县猿人、巢县人……依傍在她温暖的臂弯中成长。

    当出自黄河流域的先商文化照耀中华的时候,包括长江流域在内的其他各种文化都笼罩在了它的光辉之下。春秋战国时期,长江流域从上游至下游,尽管有巴蜀春色、荆楚雄风、吴越锦绣,尽管有“楚才晋用”,但从总体而言,仍难以同黄河哺育下的中原文化比肩。

    随着铁器和耕牛的广泛使用,特别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经营江南以来,南方的土地得到了大规模开发。长时间处于“地广人稀”“火耕水耨”荒蛮状态的长江流域开始显露出水热资源丰富的优势。

    长江流域经济发达,除了水热资源得天独厚外,还与水利的兴盛和精耕细作生产方式不无关系。由于南方人口的急剧增长,大大激发了对土地的开发利用,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一是致力于兴修水利。“大抵南渡后,水田之利,富于中原,故水利大兴。”(《宋史》)二是大量开垦土地,如围湖造田,使“湖床或河床成为土地”。三是实行精耕细作,提高粮食产量。

    西晋“永嘉之乱”时,北方游牧民族的铁蹄横扫中原。农耕政权的代表西晋王朝全面溃败,以鲜卑、匈奴、羌、羯、氐五个民族为主的游牧人纷至沓来,相继成为中原的主人。汉人不得不成群结队逃往江南。这次移民狂潮对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上百万北方移民的到来,不但充实了江南地区的劳动力,更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大大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唐中叶以后,北方气候更趋寒冷,加之安史之乱、黄巢起义、五代纷争,多次大的战乱让中原地区大伤元气,满目疮痍。五代十国以后,随着气候的变迁和几次大规模的移民南下,中原人与江南人联手,很快让江南完成了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蜕变,一跃成为令人艳羡的鱼米之乡;而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一经与温润美丽、楚楚动人的江南山水融合,迅即绽放出瑰丽迷人的色彩。从此,江南不但逐渐成为中国的粮仓,也成为人文荟萃的渊薮。

    经过千百年的兼收并蓄和潜心积累,长江文明终于自宋代开始全面地释放,后来者居上,当仁不让地成了中华文明的领跑者。史学家通常以南宋王朝的建立为界,南宋以前的华夏文明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南宋以后,随着黄河文明折入迟暮与衰落,文明重心开始移至长江流域。

    唐宋之际,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长江文明后来居上,这是地理条件的变化和人文环境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阅读 3036
会员信息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