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工作做法 > 心得体会 > 正文
2019中国森林旅游节
 

大熊猫的人工和野生种群可以各美其美

媒体:原创  作者:陶思明
专业号:陶思明 2023/3/12 12:23:55

739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来自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人大代表,3月5日在“代表通道”上接受采访时,手捧大熊猫新生幼崽仿真模型,动情讲述了她与大熊猫的不解之缘。其中提到,2022年基地有大熊猫237只,相比1994年的18只增长了12倍,而人工“繁育大熊猫只是其中的一个阶段,最终目标是要让它们恢复野性、回到野外,让野生大熊猫能够永久生存和繁衍下去。”“生态文明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全民共识,这让我更加坚信,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这些目标与决心,值得敬佩。

不过从放生实践看,人工大熊猫恢复野性、回到野外并非易事。有关部门、单位自1997年召开圈养大熊猫回归野外可行性研讨会,2003年启动圈养大熊猫野化培训与放归工作以来,至今共放生过11只,成活9只,平均1年放生半只左右。资料显示,大熊猫25岁相当于人100岁,人工大熊猫兴许会多活几年,可也八九不离十。放生速度和个体寿命两相对照,2022年存栏在养的673只人工大熊猫,可能没有多少只能等到放生野外的那一天。

驯化繁育大熊猫的目的是壮大野生种群,解除物种濒危,越早放生、多放生,作用和意义就越大。早已有了数以百计的人工大熊猫,也建立了“母兽带崽”方式为主的野化培训与放生工作体系,可为什么放生那么少呢?相信这完全是大熊猫习性使然,其“野生”变“家养”难,“家养”变“野生”更难。野生动物兴亡盛衰自有其规律,重在保护生态系统中的野生种群,人工种群既已脱离生态系统,要其壮大野生种群的理想和现实有较大差距也正常。

与之相反的是,野生大熊猫就地保护规模宏大,效果明显。先后建立了70多个以大熊猫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近年又整合设立国家公园,增强保护的整体性、系统性。2015年公布野生大熊猫有1864只,近年保护形势日趋好转,大熊猫成体和幼崽的遇见率比过去增加,据此估计目前野生大熊猫数量最少2000只以上。大熊猫这样一个就地保护强度,没有其它物种能出其左右,种群数量也相当可观,想必不再补充人工大熊猫,物种可持续生存力也没有问题,否则只有十几只、几十只的海南长臂猿、东北虎,都无法保护了。

既然人工大熊猫放生野外困难重重,大熊猫痛苦,人也辛苦,一年还放不了一只,几百只圈养大熊猫放野之路遥遥无期。而另一方面,通过国家公园强化栖息地保护的野生大熊猫又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即使没有人工大熊猫支援,物种也预后良好。那么,能不能转换思路,顺其自然停止野化放生人工大熊猫,让大熊猫的人工和野生种群共存呢?从现实和发展看,这有很大可能性,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看,也许是必须的。

如可以美人工大熊猫之美,省却再折腾。野生动物姓“野”,保护野生动物首先要尊重其野性。大熊猫是历经第四纪冰期严酷环境遗留下来的孑遗物种,自有其坚毅性格、生境坚守和生存对策。将其由“野生”变“家养”,在人看来比起满是风霜雨雪、饥饱劳碌的野外来,好吃好喝好伺候,称得上是“由俭入奢易”,可实际上历经曲折。大熊猫不满失去自由和自然生境而强烈反抗、一死了之或性格改变、染疾生病者都有,特别是在人工环境下发情难、受孕难、幼仔存活难,时间长了还面临性状退化问题,需要不断补充野生种源等。

历经几十年努力,好不容易将其“野”性变为“家”性建立起人工种群,又要野化放生,不仅习性上“家”“野”反转互变,不说过于折腾大熊猫,更面临“由奢入俭难”的问题。野外没有人工烹调外加鸡蛋牛奶等美味佳肴,不能饭来张口、热开空调,要活好自己并融入野生种群繁衍生息,无疑难上加难。建设生态文明,尊重人工大熊猫后天获得的“家”性,也应该和尊重野生大熊猫先天野性一样重要,既然已经人工化,又无特别需要,那么停止野化放生,不强行改变其习性和生活环境,便是最大的“成人之美”,也是重视动物福利的具体体现。

一个物种,虽然千辛万苦发展人工种群定位于保护,也就是壮大野生种群,但人工种群和野生种群能够并存的话,也不是坏事,梅花鹿、东北虎就既有野生种群,也有人工种群,各自发展,互不影响。人工大熊猫停止野化放归与保护脱钩后,可以更好用于科研科普、展览参观等,同样为社会做贡献,这方面替代野生大熊猫,对保护也是很大的支持。

又如可以美野生大熊猫之美,提升主体性。保护野生动物,野生种群的就地保护自然居于主体地位。大熊猫保护工作是艰苦卓绝的,据2015年数据,2.58万平方公里分布区有319个水电站、1339公里道路、268公里高压输电线路、984个常住50人以上的社区、479处矿山、25个旅游景区等。在纷繁的利益冲突中,利益相关方和一线工作者共同努力,坚持保护优先,持续降低人类活动影响,恢复退化生境,是保护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

然而,这些年来人工大熊猫及其工作一直占据着社会舆论中心,出生一只小崽都是重大新闻,甚至直播其生产过程聚集人气,也就使野生种群及其保护工作多少有些边缘化。2016年IUCN调低大熊猫濒危等级后,时至今日一些说法上还完全归功于人工大熊猫,这对真正扛起物种不灭大旗的野生大熊猫很不公平。衡量物种濒危程度的依据是野生种群态势,人工大熊猫除放生过11只外,都在圈养场所,对物种由“濒危”降为“易危”谈不上有贡献。

鉴于大熊猫赢得的明星动物声势和各界对人工大熊猫的偏好,停止野化放归使其不再顶着保护光环高高在上,就地保护野生大熊猫也就有了出头之日,社会地位和舆论显示度提升,保护工作就有了更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也能免除发展人工种群和放生,自野外引种、偷种、野化培训、放生监测追踪、回捕等系列工作,对野外环境和野生种群的干扰。

再如可以美自然价值之美,引领科学保护。自然有序,保护生物多样性必须尊重其主体地位,维护自然价值高度和生命尊严。《生物多样性公约》明确指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要求是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仅作为补充措施提出,且限于物种重引入。生态文明理念要求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基础上保护自然。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强调保护的完整性、原真性、系统性。但实际工作中还不同程度存在着重人工轻自然、重迁地轻就地、重单一轻整体、重物种轻生境等倾向,导致个别物种的保护“热”到不堪其扰,也有很多物种的保护“冷”到无人问津,影响了整体保护效能,生物多样性也不能整体受益。

大熊猫是“国宝”级明星物种,有强大吸引力和感召力,不少人都说某个物种比大熊猫“还珍贵”“还稀有”“还濒危”,意在向其优势保护地位靠拢,得到更多社会关注。因此,大熊猫保护持有的价值理念、路径选择等,对其它保护有显著标杆作用和价值引领意义。生物多样性个别存在于整体,整体好个别就差不了;保护需求主要来自于栖息地破坏,而非自然演化出错、生物生殖不能,这决定了保护没有捷径可走,大熊猫的保护也一样。停止人工大熊猫野化放生,以管控减免人类活动威胁为中心做好就地保护工作,在区域自然生态整体向好中实现所有物种的好,就是突出自然价值追求,以问题为导向的低碳绿色科学保护,必将对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更加重视自然价值追求,更加科学化产生积极影响。

阅读 5549
会员信息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