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新闻动态 > 综合动态 > 正文
2019中国森林旅游节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朱鹮——从灭绝边缘恢复的奇迹

媒体: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作者:内详
专业号:陕西朱鹮保护区 2021/4/2 11:25:35
原创 李欣海 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 2021-4-2
一、朱鹮的种群历史动态
朱鹮(Nipponia nippon)(英文名:Crested ibis)在分类上属鸟纲(Aves)、鹈形目(Pelecaniformes)、鹮科(Threskiornithidae)、鹮属(Nipponia)。是人类拯救濒危物种一个成功的案例,也是一个失而复得的珍贵物种。
朱鹮体重1400-1900克,体长70厘米,翼展120厘米,雌雄不易区分,它们主要在稻田、溪流和池塘觅食鱼、虾、蟹、蛙、螺等水生动物,兼食昆虫。朱鹮在高大的树木上建巢、休息及夜宿,每年2月开始筑巢,每窝产卵2-4枚,最多5枚。3-6月由双亲轮流孵化及育雏,孵化期约30天,育幼期约40天。朱鹮2岁性成熟,寿命一般为20年,最长的记录为在日本人工饲养的个体,活了37年。
朱鹮最早分布在东亚,二十世纪初期是常见的鸟类。后来由于生存环境的恶化,上世纪中期朱鹮开始相继在俄罗斯、朝鲜半岛消失。日本人很关注朱鹮的保护,但是到了1981年野生种群只剩下5只,虽然进行人工繁殖,但是没有成功。1981年5月,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荫增在陕西省洋县找到了7只朱鹮,这是当时全球唯一的野生种群。
在二十世纪初朱鹮还是东亚地区的常见鸟类,日本还有农民抱怨朱鹮太多踩坏稻田秧苗的报告。二十世纪中期朱鹮种群大幅度退缩,当时中国的最后一个记录是1964年在甘肃捕获了一只朱鹮。朱鹮在1981年被重新发现后,种群大小在几只到十几只的水平上徘徊了20年,在2000后开始迅速回升。在2020年,朱鹮在洋县及其附近的巢数超过500个,全球总数超过5000只。
二、朱鹮的栖息地
图片

朱鹮繁殖区的典型生境(李欣海摄)

洋县处于秦岭的南坡,汉中盆地的北缘,气候类型为亚热带。朱鹮对生境比较挑剔,需要在浅水型的湿地进行觅食,同时需要高大乔木进行营巢或夜宿。类似的生境非常适合人类居住,在过去已经完全被人类占据。朱鹮逐步适应了人类存在的湿地环境,成为了伴人种,依靠人类的稻田以及旁边的湿地生存,这种状况持续了上千年。在上世纪中期,全球的农业革命开始了,农药和化肥大量应用,极大地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同时,显著降低了稻田内的鱼虾数量,给朱鹮带来灭顶之灾。当时的洋县八里关镇姚家沟村只住着7户人家,非常偏僻;村民们家徒四壁,支付不起化肥和农药的花费,一直沿用传统的农耕方式,保留有一年一熟的冬水田,这为朱鹮的生存提供了最后的机会。
朱鹮是涉禽,依靠湿地生存。然而刘荫增却是在海拔1200米的山区发现了最后7只朱鹮。随着保护力度的加强,朱鹮逐步从高海拔的山区回到它最适应的生境,到1999年繁殖地的平均海拔降到了800米,在2020年已经几乎遍及海拔400米的汉中盆地。
朱鹮对稻田和河流的依赖程度,远远大于其他各种环境因素,如温度、降水、海拔、坡度、植被、人类干扰,等等。稻田和河流是两种湿地,两者对朱鹮来说是缺一不可,不能相互代替。朱鹮在繁殖期需要到稻田里觅食,这里食物最丰富;到了繁殖后期稻子长高了,朱鹮进不去稻田了,这时候小朱鹮也出飞了,跟着父母离开出生地,到低海拔河流密布的汉中盆地去觅食了。
朱鹮通过长嘴反复探插感受鱼类的觅食方式,与同域分布的小白鹭不同。朱鹮更喜欢软基底的湿地,对稻田的依赖性很高。小白鹭凭优良的视力捕食,能更好地适应砾石基地的河流。农药和化肥对河流的水质影响较小,因此小白鹭的种群一直比较稳定。
朱鹮需要在大树上营巢和休息,与近缘种黑头白鹮不同。黑头白鹮在湿地的地面或水面搭窝,不需要高大乔木,因此可以在扎龙等偏远的湿地繁殖,受人类的影响较小,种群较为稳定。

图片

朱鹮在池塘觅食(李欣海 摄)
三、朱鹮独特的幼鸟竞争行为
在全世界一万多种鸟中,朱鹮的幼鸟竞争是独一无二的。每窝朱鹮有幼鸟三、四只,每只都有一两天的年龄差,体型有明显差距,因此争食行为明显。个体大的幼鸟会谦让个体小幼鸟,是朱鹮幼鸟竞争的独特之处。朱鹮的这种争食方式,提高了繁殖成功率。从1981年到2001年,朱鹮幼鸟的繁殖成功率为78.3%,高于大多数鸟类。

朱鹮幼鸟出飞后,还要跟着父母学习觅食能力。这个时候亲鸟的喂食频率明显下降,以迫使幼鸟自己觅食。

图片

朱鹮幼鸟的攻击行为(李欣海摄)

四、朱鹮的保护
朱鹮在1981年被发现后,洋县政府马上成立了朱鹮保护观察站,专门负责朱鹮的保护。2005年升级为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对朱鹮保护进行了广泛地宣传,基本杜绝了对朱鹮的捕猎。洋县政府在朱鹮活动区禁止捕猎、禁止开荒、禁止砍伐、禁止使用农药。保护区对朱鹮繁殖区的部分湿地投放了泥鳅,增加了朱鹮的食物资源。
为了尽快恢复朱鹮的数量,人们在洋县建立了朱鹮饲养场,在北京动物园建立了笼养种群,在周至县楼观台的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圈养了朱鹮种群,并将朱鹮送到日本和韩国分别建立种群。在洋县的种群初步恢复后,又在陕西省宁陕县和河南董寨自然保护区建立了再引入种群。这些国内外的再引入种群都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到2000年,朱鹮的状态由IUCN红色名录中的极度濒危降级为濒危。
在2020年全球朱鹮的总数达到了5000余只,濒危状况基本缓解,但是还没有从根本上解除灭绝的风险。现在的朱鹮种群大部分是三岔河这一对朱鹮的后代,种群高度纯合,遗传多样性很低。虽然朱鹮没有表现出任何近交衰退的迹象,但是朱鹮很可能对某种疾病非常敏感,一场疾病可能导致整个种群崩溃。一个稳定的种群,需要充分的遗传多样性。现在朱鹮的遗传变异还远远不够,需要在一个较大的种群规模下积累很长时间,才能积攒足够的遗传变异应对未来的各种变化。近年来发现朱鹮一些行为上的改变,可能与基因突变有关。以前朱鹮都是单独营巢,独占巢区的觅食地。最近十年发现有几对朱鹮在同一棵树上营巢,在育幼期和平共处,表现出行为上的可塑性,这完全颠覆了以往的认知。这也是保护力度增强,栖息地质量改善的结果。

图片

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紫色区域)和朱鹮的生态保护红线(红线曲线)。黄色三角为朱鹮的巢址。(李欣海绘制)
朱鹮和人的关系是复杂的。一方面人类占据了朱鹮的生境,几乎导致它绝灭。另一方面,它已经适应了农村稻田的生境,已经离不开人类了。因此它对人类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非常敏感。朱鹮在田里觅食时,对当地农民有很高的容忍度,当本地人近距离接近时,朱鹮不会惊飞;然而它们对陌生人却比较警惕,还离很远它就飞走了。
蛇是朱鹮最大的天敌。朱鹮的营巢树下都有白色的粪便。王锦蛇会循着粪便的腥味找过来,上树捕食鸟蛋或幼鸟。保护区的人员使用各种方法进行保护,比如在营巢树的树干上围上铁皮并涂上黄油,阻止蛇爬树。一些猛禽如大鵟和游隼会直接捕杀成鸟,但是这种事件在过去四十年只观察到几次。
保护朱鹮要降低农药和化肥的用量,催生了洋县有机农业的发展。到2020年洋县有机农产品有15大类81个品种,年产值11亿元。朱鹮保护呈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局面。

 本文作者

李欣海,博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
阅读 6754
会员信息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