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推荐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新闻动态 > 社区共管 > 正文
2019中国森林旅游节
 

坚持以保护为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媒体:原创  作者:相信明天
专业号:相信明天 2015/5/15 11:58:29

坚持以保护为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湖北十八里长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鄂陕渝三省(市)交界处,总面积313平方公里。保护区是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1988年,建立县级自然保护区;2003年,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13年底,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实行“以区带村”的管理机制。保护区内有三个行政村,现有农户713户,2610人,其中农业人口2545人。辖区耕地总面积3266亩。农民增收渠道主要有种植业(烤烟,中药材,土豆,玉米),养殖业(土猪,土鸡,牛羊等),采矿(轿顶山煤矿),外出打工等。201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730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3214元。

保护区作为一个大自然绿色宝库,县委、县政府和省、市主管部门对长峡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十分重视,社会各界也对此十分关注和支持。近年来,保护区党委坚持以保护为主,保护与开发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以生态建设为重点,以建设完备的生态体系和增效的生态经济为目标,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强化管理,生态体系建设多元化

1、加强宣传教育,保护意识日益增强。多年来,始终把保护区建设和自然保护宣传教育抓在手上。一方面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网络、电视等媒体开展宣传,扩大社会影响,争取外界关注和支持。先后创办了《十八里长峡自然保护区》网站和《长峡之韵》简报,每年《中国绿色时报》、《省林业网》、《湖北林业经济》、《十堰日报》、《今日竹溪》等报刊上连续多年发表宣传报道300多篇。近两年在《十堰日报》、《今日竹溪》开辟专栏对区内的珍稀物种进行图文并茂的连载介绍,普及野保知识,取得良好效果。另一方面,采取多种形式,开展自然保护知识和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强化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学生的保护理念。先后兴建宣传碑12座、宣传牌38块、张贴悬挂标语逾千幅、创办宣传专栏64期、举办专题讲座12期、专题文艺演出8场、举行游行4次、开展 “爱鸟周”、“环境日”等专题活动8次,组织志愿者挂设鸟巢180个。通过长期、有效的宣教活动,为保护区发展营造了较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干部职工保护理念不断增强,社区居民保护意识得到明显提升。

2、强化保护措施,资源环境管理有效。一是完善各项制度,规范人为活动。管理局先后制订和完善了保护区管理办法、外来人员管理制度、护林联防制度、举报制度、巡山管护责任制度及责任追究制度等各项制度,各村组也相应制订了村规民约,干部职工和农村居民的管理和生产活动日趋规范。二是加强巡护监测,保护资源环境。保护区组建了35人的专业巡山管护队伍,实行包片管理,责任到人。随时掌握资源的消长、大型野生动物行踪、森林防火动态和森林病虫害发病趋势等,对区内资源进行全面的监测和针对性巡护管理。三是坚持依法保护,遏制破坏活动。森林公安派出所负责乱砍滥伐林木、乱捕滥猎动物、乱采滥挖植物、乱开滥占林地、引发森林火灾等各类破坏资源和环境的犯罪行为,做到有案必查、有查必果、违法必究,有效地遏制了各类破坏活动。四是推进能源改革,减少资源消耗。大力推广电能、沼气、太阳能、空气能等新型卫生能源,积极推进以电代柴、以煤代柴,森林消耗得到有效控制,森林资源呈稳步增长趋势。五是坚持常抓不懈,预防森林火灾。管理局成立了森林防火指挥部,制订了森林防火预案。在抓好防火宣传,做到警钟长鸣的基础上,切实加强了火源管理、重点人群(痴、呆、傻、老、幼)监护、重点时段24小时值班和重点地带把关死守等防患措施。近10年内未发生森林火警、火灾,确保动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安全。

3、开展技术合作,科研工作不断深入。一是开展资源普查,摸清本底资源。不间断地开展资源调查,基本查清了保护区内植物种类、数量和分布范围,制作了保护区内常见植物标本,拍摄了标本照片,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竹溪植物志》(中国第一部县级植物志)。二是加强技术合作,开展科学研究。保护区依托资源优势,加强与科研机构和大学院校的联合和协作,保护区成立以来,先后有中国科学院、中国林业科学院、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到保护区对植物、生态、地质等进行科学考察和专题研究。2010年,聘请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单位对保护区进行了综合科学考察,编制完成了科学考察报告。同时,与武汉大学合作,开展了小勾儿茶组织培养研究工作。三是积极探索,开展珍稀动植物繁育试验。先后自行开展了红豆杉、珙桐、小勾儿茶、陕西羽叶报春等珍稀植物繁育、栽培试验和野猪、环颈角雉、大鲵等重点保护动物人工驯养、繁殖试验,并在小勾儿茶、陕西羽叶报春等珍稀植物人工繁育和大鲵繁殖研究方面取得了大的突破。2013年冬,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支持下,保护区筹资220万,在辖区兴建了珍稀植物繁育基地近百亩,经两年的建设已初具雏形,达到建设目标。现存珍稀植物156种2139359株。木本植物73种2137463株;草本植物83种1896株。其中红豆杉大苗337株,两年生小苗12万株,自育一年生幼苗200万株、珙桐大苗82株,两年生小苗6960株、大果青杄43株,油麦吊云杉20株、小勾儿茶175株等。采有8种珍稀植物种子1068斤,其中:珙桐430斤、银杏296斤、冷杉125斤、鹅掌楸123斤、血皮槭5斤、中华槭31斤、海棠48斤、白蜡树10斤。科研活动的不断深入,为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提升保护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 加强职工队伍建设,管理能力明显提高。十八里长峡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十分注重提高人力资源综合素质,一是通过公开招聘吸纳人才;二是优选在职职工到相关高等院校进行学历和能力培训、参加各种技能培训班、支持成人教育;三是通过主持和参加保护研究及保护工程项目、外出参观考察,在实践中锻炼培养人才。八年来,保护区职工队伍的整体文化水平大幅提高,综合素质明显增强。

5、开展边邻共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自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在社区共管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成效。在区内6个行政村周边相邻的单位及村组,实施采取了一系的共管措施:如制定联防制度签订共管协议,制定村规民约,聘请社会监督员等。通过建立“边邻共管”模式,提升群众参与度,有效地加强资源环境保护和监督,资源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得到了提升。

6、积极减缓“人与动物之间的矛盾”,扶持辖区和谐发展。“人与动物之间的矛盾”是近几年来十八里长峡自然保护区倍受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每年野生动物要造成当地居民很大部分的农作物绝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呈直线上升,面对“人与动物之间的矛盾”,指导保护区村民调整产业结构,扩大中小药材种植面积,缓矛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坚持保护,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化

1、保护区面积和森林覆盖率不断增加。十八里长峡成立省级自然保护区后,县人民政府将保护区绝大部分土地划为国有,其中林业用地的95.84%划为国有,归属保护区管理。其余的4.16%林地面积保护区管理局通过与村委会签订协议方式,获得管理权。

近几年,随着生态立区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保护区积极抢抓国家退耕还林、天保和生态公益林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实施的机遇,大力开展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不断加快推进生态移民和植被恢复工作,林地面积逐步扩大。保护区内除非林业用地和部分乔木生长范围外的高山草地外,其余林业用地均有木本植被覆盖,现有林地面积20060.64公倾,森林覆盖率达96.5%,保护区现有活立木总蓄积1514639立方米,同时,成立保护区后全面停止了森林商品采伐,不断深化农村能源改革,森林消耗得到有效控制,森林资源呈逐步增长趋势。据二类资源清查结果,十八里长峡自然保护区1999-2014年,净增森林蓄积47.6万立方米,年均增长4.33万立方米,使保护区森林面积不断扩大,是湖北省原始森林和森林覆盖率都较高的地区。

 2、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增加。十八里长峡自然保护区景观和地貌复杂多样,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比较丰富,由于良好的自然原生环境和长期的保护,境内的野生动物资源得到了较好保护,许多珍稀、古老的物种得以保存,保护区的动物资源和物种多样性具有重大的科研和保护价值。2010年8-9月,由国家林业局调查规划设计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竹溪县林业局和十八里长峡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组成的综合考察队对十八里长峡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的生物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

报告显示,十八里长峡自然保护区有脊椎动物28目98科218属318种,分别占湖北省脊椎动物898种的35.4%,占中国脊椎动物6 550种的4.9%,为大巴山地区动物区系分布的集中分布地和多样性丰富的地区。其中鱼类3目6科 12属14种,两栖类2目8科10属21种,爬行类有2目11科26 属33种(亚种),鸟类有14目50科114属180种(亚种),哺乳类有7目23科56属70种(亚种)。其中,有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种、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6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物种 8种、附录II物种 29种、附录Ⅲ物种 11种,《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CRDB)收录36种,“三有”动物190种。

 3、植物资源和珍稀植物得到了有效保护。十八里长峡自然保护区地处大巴山东段北坡,北有秦岭屏障,南有大巴山阻隔,境内地貌复杂、切割剧烈,最高海拔2740.2 m,最低海拔570.0 m,有湖北省境内神农架以外的最高山体和我国中东部地区最深的峡谷,使其成为第三纪植物庇护所和冰期高原植物向南延伸的生态走廊。植被类型丰富,区系成分复杂,是秦巴山地乃至华中地区植物区系核心,是大巴山地东段最重要的物种资源库。与湖北省其他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比较,十八里长峡自然保护区维管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物种数量和密度分别列第一位和第四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数并列第三位。

十八里长峡自然保护区作为大巴山地东段最重要的物种资源库,其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现已查明维管植物204科1004属2915种,占湖北省总种数的47.15%、全国的11.77%。其中列入国际公约或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保护植物达153种(国家重点保护27种,其中Ⅰ级5种,Ⅱ级22种),初步查证的维管植物特有和新记录类群有124个,初步鉴定未经科学记载的新种或存疑种12个(已发布的新种有竹溪垂盆草、竹溪凤毛菊2个)。反映出本区域植物区系的古老性、残遗性和在区系演化中的重要地位。各种珍稀濒危物种在保护区内分布广泛,如红豆杉、连香树、水青树、珙桐等几乎随处可见,并分布有较大面积的原生种群。成片分布的红豆杉群落面积总计高达273.6hm2,最大株基径达192.3 cm;珙桐群落总面积143.7 hm2,最大胸径为100 .0cm,其原始性和完整性在全国少见。一度被认为已经或可能灭绝的小勾儿茶、陕西羽叶报春等物种均在保护区内有所保留。小勾儿茶株系占全国总量的67.7%,是我国小勾儿茶野生资源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也是我国陕西羽叶报春现有的两个野外分布点之一。十八里长峡动物资源也十丰富,初步查明脊椎动物28目98科318种,占湖北省的35.4%、全国的4.9%。列为国家或湖北省重点保护的珍稀保护动物及国际保护组织特别关注的动物130余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39种(Ⅰ级3种,Ⅱ级36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48种;《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CRDB)收录36种。初步查明昆虫15目 87 科356种。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及其分布特征,体现出保护区在生物多样性方面不可多得的保护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4、旅游资源得到较好保存。十八里长峡保护区位于湖北省竹溪县南部,地处鄂陕渝三省交界部,位于湖北省中部黄金旅游线上,地处湖北省西部生态文化旅游圈,与周边竹山、房县、神农架等市县共同构成湖北省西部生态文化旅游圈。保护区四季分明,夏季清凉,一年适游。境内具有独特而富有科学价值的地质、地貌景观,溪流河叉遍布,瀑布跌水随处可见,自然风光保存完整。保护区森林植被状况良好,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具有极高的科学与观赏价值。特别是保护区及周边有丰富的人文景观遗存和极具地域特色的盐道文化、民俗文化、名歌文化资源,使保护区的旅游资源呈现奇特、丰富、自然和原生态的特点,旅游资源种类齐全、资源组合良好,是开展生态旅游、户外探险游、乡村民俗体验游的理想环境。

通过实地考察与相关资料查阅,对保护区境内的旅游资源进行普查与分类,总共收集到一百多个资源单体,含盖了八大类型旅游资源,包括地文景观、水域风光景观、生物景观、天象气候景观、遗址遗迹景观、建筑景观、旅游商品和风情民俗。保护区境内旅游资源呈资源类型多样、单体丰富,人文自然组合、互补性强,资源的总体特性与市场需求一致的特点。随着“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建设,保护区开始发展生态旅游业,生态旅游业可望成为保护区的重要产业。

三、关注民生,新农村建设呈现和谐化

生态保护与建设归根结底是一个民生工程。保护区管理局始终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让生态环境建设的成果,真正惠及到广大林农群众。

1、创造性的推行“三创一规一理念”基本工作方针。即:全区干部群众要有创新的思想、创优的精神、创业的意识,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实行规范化管理,倡导发展绿色经济理念。针对机关管理、生态保护和新农村建设等,制定了上班、营林生产、新农村建设、财务管理等十几项制度,强化督查机制,使管理更加规范、科学,干群关系更加和谐,夯实坚定了社会基础。

2、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为民办实事。新修管护公路(水泥路面)32.1km,兴建自来水厂2个,实施生态迁移75户。保护区内电力供应“户户通”、水泥道路“站站通”、无线通讯全覆盖,保护区生活、生产环境和条件不断改善。

3、积极发展生态种养业,不断拓宽了林农就业和增收门路。生态资源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也是生态环境的主要载体,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人和自然和谐的重要标志。建立自然保护区后,辖区内的群众生产活动受到较大的限制,经济增收渠道主要依靠外出打工、本地煤矿务工和种养业创收。近年来,煤炭滞销价格下落,打工经济效益不好,我们适时出台奖励政策,鼓励群众利用保护区生态优势发展生态种养,全面推广乡土品种,控制农药、化肥和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回归传统种养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2014年,保护区完成生态洋芋种植面积1000亩,老品种玉米750亩,特色杂粮类300亩。在全面推行以煤代柴的前提下,完成种植烤烟面积1000亩。发展小药材1000亩。养殖土鸡11000只,户平30只。抢救性发展黑毛土猪130头(其中能繁母猪60头)。

2015年,结合“精准扶贫”,组织局、站、村干部,投入双坪和大禾田村的包户扶贫工作,大力发展黑毛土猪、土鸡生态养殖,每户养殖黑毛土猪2头以上。加强服务和引导,每村培养2—3个农村合作社,强化农户应对市场的能力。

同时,启动双桥村美丽乡村示范项目、小流域治理项目、双桥文化广场建设等。大力开展旅游招商,适时启动生态移民和景区建设等。

下一步,我们将打破“一根木头”撑天下的陈旧观念,确定以“保护资源为基础、生态建设为重点、生态经济全面发展”的方针,围绕生态旅游这一主题,制订“一切着眼于自然”的总体规划,为尽早满足人们回归大自然的需求,不断加快自然保护区建设步伐,为人类生态建设作出贡献。

作者:王兆平

 

阅读 1012
会员信息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